今天是:

安庆民俗的文化特征与传承导向

发布时间:2017-05-22 浏览次数:

  一、安庆民俗的文化特征

  民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生动而形象,精妙而独特,我们每个人都无时不刻生活在民俗的环境里,都会自觉不自觉接受到民俗传导的信号。安庆民俗丰富多彩,是安庆人民长期生活生产中形成的心理认同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综合起来,安庆民俗具有以下四个文化特征:

  (一)文化自信。安庆自古民俗中就有“穷不丢书”、“耕读传家”的传统,这种风气到明清时达到顶峰,书院满地,书声满城,形成了崇尚读书的文风,把读书推到至高无上的境界,确立了安庆崇文重教的人文传统。中国很多地区都有崇文风尚,但是安庆有其独特之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引领当代潮流。桐城派驰骋中国文坛200年,风靡全国,安庆历代都产生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艺术大师、科技精英。文风相习延续至今,成就了安庆“文化之邦”的美名,安庆每年高考新生录取率占全省近25%,安庆学子遍布全国各地。

  (二)开放创新。安庆区位南北交集,历史上多次移民,推动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具有得风气之先的优势。反映在民俗上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在安庆及周边地区,各地民俗共生共荣、和平共处。如今随着人员交流往来及社会文明进步,安庆民俗与周边逐步融合,有些民俗在融合中创新升华,大放异彩。如黄梅戏根植于民间,始终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开放创新中成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博采众长,革新超越,求新求变,成京剧之源头。

  (三)尚德唯美。在安庆,和与善是很多民俗的主题,安庆传统节庆中就有很多凝聚人心、陶冶情操的道德规范,如传统春节、清明节开门大吉、尽孝追思,中秋节团圆赏月、人月两全,端午节艾草除恶、驱邪祛秽等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至和尚谐的期许。中华传统24孝安庆占据3个,传颂千古。安庆民俗在形式上有浓烈的唯美主义情趣,如雅俗共赏的戏剧、乐民惠民的节庆、闻名遐迩的小吃、美轮美奂的非遗,彰显安庆民俗的审美特色。

  (四)传承稳定。安庆文化具有鲜明、独特的安庆地域特色,明清以来,安庆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频繁,但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虽有所衰落但仍薪火相传,从未中断。这种深厚的文化体系决定了安庆民俗畅通的传递途径,同时民间深受儒家文化和佛教思想影响,较为保守的文化性格导致民众广泛而稳定的民俗行为。

  安庆民俗与其他地区相比,是最具人文特征的文化范畴,贴近大众,贴近生活,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早已融入安庆人民生产生活和内心情感,生长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二、安庆民俗的扬弃方向

  在今天的文化传承中,民俗仍将发挥它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功能,如何发扬光大安庆优秀民俗精华,使我们的文化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符合安庆精神的引领,推动安庆经济社会发展。

  (一)以优秀民俗为依托,增强安庆民俗文化的感召力,提升安庆人民凝聚力和自信心。

  优秀民俗是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精神的回声,具有凝心聚力的强大社会功能,是增强民族自信、激发内生动力的精神支柱。安庆民俗所体现的文化自信、 开放创新、尚德唯美的人文特征,承载着安庆人民爱国爱家、勤劳勇敢、引领潮流的光荣传统和内心情感,对于我们当今改革发展尤其是“安庆起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安徽之源头、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安庆曾诞生了众多的中国第一、安徽之最,引领潮流、得风气之先,灿烂而辉煌。然而我们蓦然回首,今日之安庆早已被边缘化,安庆人无不对此痛心疾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失落心境油然而生,不甘落后、重振辉煌是每一个安庆人内心殷切期盼,“安庆起来”道出全体安庆人民共同心声。新一届政府成立后,以全新思路谋篇布局,创新安庆发展顶层设计新路径;以“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导向,提振精气神,增强自信心;以“慢不得、等不得”的气魄和胆识,凝心聚力加快发展,全心全意改善民生。让人民看到了希望,激发了“安庆起来”的强大动力和内生能量,“安庆起来”初见曙光,这是民俗社会心理功能在安庆的生动实践。

  民俗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如物质类民俗即使用现代技术“修旧如旧”,也失去了原有的历史文化价值。随着时代发展,民俗自身的文化内涵如今被逐步淡化和漠视,一些年轻人一味认为民俗是封建落后的,盲目崇拜追逐外来文化、西方风俗,越来越不认识自己的民族属性。当前我们要加强对优秀民俗的抢救保护,对安庆优秀民俗尤其是众多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遗存于史料志书中,要把它活化起来,展示出来,通过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增强安庆民俗文化感召力;要重视优秀民俗思想熏陶和教育功能,普及民俗知识,培植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内涵,汇集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要彻底改变过去我们只注重民俗事象,忽视开发利用的状况,拓展优秀民俗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力。

  (二)以与时俱进为引领,增强民俗文化的时代性,促进民俗的推陈出新。

  民俗来源于生活,有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当前,很多传统民俗已不适应当前现代社会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在安庆,有些民俗形式发生了变化,如春节拜年,旧时一定要下跪的,现在是口头拜年、网上拜年、短信拜年等。有些民俗性质发生变异,如传统节庆,寓意淡化,主题变身为美食节、旅游节。有些则完全消失,如安庆中秋节祭月、摸秋,端午节佩戴香囊、喝雄黄酒等习俗已不见了踪迹。

  与此相对应,出现了很多新民俗。在物质类民俗上,追求时尚,舒适美观:精细美食更多成为人们选择,年轻人更愿意接受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洋快餐;住房从居住到美观、环保;服饰上追求张扬个性、彰显风格。在精神类民俗上,打破枷锁、信仰多元:民间禁忌、礼仪规范作用不断弱化,节奏加快,需求广泛,新思想、新观念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主流。在节庆类民俗上,删繁就简、推陈出新:节庆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从包饺子、吃年夜饭过年到看晚会过年、宾馆过年、网上过年等,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西方节日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这些变化就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身边。

  如何看待这些变化?一方面我们要用宽容开放心态对待这些新民俗。如节庆习俗,无论是过中国的春节,还是过西方的圣诞节,我们寻求的仍是人际的沟通、精神的慰藉,节庆目的并没有改变。还有七夕节,已逐步变身为中国情人节,只要大家约定俗成,未尝不可。提倡传统民俗继承,但不拒绝新民俗,有些新民俗,能更加丰富现代生活,更加富有时代感。因此,要更加关注那些思想健康、个性鲜明的新民俗,更多的植入我们的生活,如广场舞这样的新民俗就要善加利用和引导。另一方面传统民俗要推陈出新,增强民俗的时代性。安庆民俗资源丰富,有很多当代可以借鉴的形式,我们完全有条件开发这些民俗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对于已消失的民俗不必过多“挖掘”,这些民俗已被时代淘汰,失去了研究价值.

  (三)以移风易俗为方向,坚持民俗文化的正确导向,铲除落后的糟粕的陈规陋习。

  民俗在传承中不可避免掺杂着落后糟粕的陈规陋习。在物质生活层面,随着当今生活水平提高,传统勤俭节约风尚遭唾弃,以奢靡享乐为导向,形成形形色色的拜金时尚,各种铺张浪费的请客送礼、婚丧嫁娶、迎来送往等风俗盛行,贪腐、贿赂等不正之风屡禁不止。在精神生活层面,理想信仰丧失,黄、嫖、赌、毒沉渣泛起。在民间各种封建迷信的集资建庙、占卦卜算、跳神驱鬼等死灰复燃,看风水、相面、算命等成了新时尚。在社会风气层面,文明道德缺失,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贴乱画、横穿马路、占道经营等陋习随处可见。民俗文化正经受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不久前,安庆殡葬改革引发社会种种非议甚至诋毁,愚昧落后观念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脚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任重道远。

  1、厘清民俗传播正确导向。民俗文化的传播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符合广大人民利益,促进社会文明进步。面对民俗的良莠不分,有必要对民俗进行具体分类,分辨哪些民俗对社会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对优秀民俗要发扬光大,把它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中,成为我们的文化财富;对糟粕民俗要区分对待,对于那些违反法律的民俗,要毫不手软坚决予以取缔、打击,铲除滋生土壤。而对于那些有悖理性的民俗,要通过“提倡性规定”加以限制,审慎采取“强制性规定”,避免公权越位、打压传统的非议;对既无害也无益的民俗要通过现代手段加以改造改良,变成有益的文化资源为我所用,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化、多样化的不同需求。

  2、创新社会治理能力建设。要利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及举办黄梅戏展演周、省运会等时机,创新社会治理,把移风易俗融入各项制度安排和治理工作中。加强制度建设、确定目标规划、突出工作重点、界定治理时限、厉行法治权威,实现治理效能与文明素质相互促进。

  3、整合资源聚集各方智慧。首先是政府作为,移风易俗考验政府的勇气和担当。在具体实施中,要评估风险,循序渐进,预警应对,减少震荡。同时还必须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努力使政府决策转化为公众共识,促进政府与公众的合作,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其次是创新载体,要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的行政资源优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和形式,发挥教育的引领作用、管理的规范作用、文化的熏陶作用、舆论的引导作用,努力提升市民文明自觉;第三是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支持。要在全市开展“安庆优秀民俗评选”、“十大不文明行为”等文明新风意见征求活动,实行移风易俗市民听证制度,广泛吸纳社会民意和社会智力。

  三、安庆民俗的活化和展示

  民俗必须融入现实生活才能生命力。因此我们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策划有特色的民俗事项中,设计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民俗活动,形成为现实服务的文化动力。

  1、增添“有名城市”的民俗事项。民俗文化影响力在当代各种新思维的冲击下不断弱化。但生长于国人内心深处的传统节日仍是中国人精神情感的寄托。建议可根据各种节庆民俗内容,设计出一些有特色的民俗事项,推出文明进步生活方式。如在安庆,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闹花灯,清明节踏青、放风筝,菱湖公园灯会等,有广泛群众基础,有民俗心理依托。活化这些民俗资源,把它作为文化惠民的一项举措,纳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范畴,彰显安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魅力。

  2、塑造人生理想的精神支柱。在安庆,人生每一个重要时间点都有礼仪规范。建议可策划一些体现现代文明的富有个性的人生礼仪,植入文明愉悦、人文关怀、情感寄托等精神元素。如学校可通过举办成人仪式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青团、妇联可组织集体婚礼、文明婚礼;民政部门可在清明节尝试举办“集体公祭”活动,传导格调高雅、不失情趣的文化基因。

  3、挖掘新兴节庆的蕴藏商机。黄梅戏是安庆民俗文化最直观的体现。“黄金周黄梅戏”、“千年古宜城、百景新安庆”吸引全国大量旅游客商来安庆“白天看景、晚上看戏”。如去年十一黄梅戏展演周,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50.55%和80.37%。不仅是新兴节庆,传统节日也蕴藏大量商机。我们要更多地推出这些民俗文化活动,惠民乐民,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4、提升文明新风的城市形象。用直观的形式再现民俗历史溯源及文化内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催生文明种子发芽开花。如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要在城市文化墙、公交站台及车载语音视频系统、城市电子屏、建筑工地封闭围墙等一切凡可利用的公共场所,张贴、播放立意新颖、导向鲜明的包括民俗在内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公益广告,感染和影响市民的文明行为。

  5、倡导个性独特的生活方式。 安庆生活民俗中,美食小吃最具魅力,是城市魅力生动具体的展示。要通过大力宣传,如举办美食节,扩大安庆美食的影响力。同时引导市民回归饮食文化内涵,倡导适度消费,理性消费,摒弃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不良习气,树立勤俭节约、文化健康的生活风尚。

地方志办

2014年10月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安庆民俗文化的历史传承略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