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常州、无锡、苏州、景德镇方志馆考察报告

发布时间:2017-05-22 浏览次数:

   一、常州、无锡、苏州、景德镇方志馆的基本情况

  2015年11月3至7日,11月13至14日,安庆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赴江苏常州、无锡、苏州及江西景德镇市地方志馆参观学习,并与当地地方志部门进行了工作交流。

  常州方志馆位于常州市天宁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选用清漕运总督管干贞故居进行布展,建筑面积548平方米。2004年,常州市开始筹划建设方志馆,2014年10月建成,前后共经历了10年,总投资约400万元,大多利用社会资源。馆体特别设置“志、地、城、人、文、魁、研”7大主题节点,可以让参观者五分钟了解“方志”,一小时读懂“常州”。

  无锡方志馆倡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2010年5月,无锡市政府批准将前西溪2号(原薛汇东故居)作为无锡方志馆和市史志办的办公场所。同年9月,无锡方志馆启动建设,2012年5月建成开馆。该馆是无锡史志办公室下设机构,主要功能是保管收藏地方文献资料、地情检索与服务、地情研究、地情展示教育。目前有建筑面积570平方米,设有资料库、古籍室、图书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场所,馆藏有各个时期、多个版本的无锡地方志藏和年鉴、党史书籍共计4.4万余册,地方志资料2000多卷,党史资料5.7万余份,及多种报刊、图片和音像资料等。

  苏州方志馆兴建于1995年12月,1998年9月22日开馆,原座落在苏州市观前闹市区宜多宾巷21号,2004年5月,迁至五卅路148号老市委大院16号楼新址,一楼有阅览室和仓修良捐赠书籍陈列室。二楼为古籍馆,还有新旧志书的密集架库房,馆藏2万多册志书及地情书。苏州方志馆以收藏、研究、整理、出版地方文献、地情资料为主,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社会各界提供咨询,目前方志馆库房实用面积总计约400平方米,收藏志书、资料2.5余册,其中保存大量珍稀地方志书和地情资料。

  景德镇地方志馆建于2014年11月,座落于昌南湖畔陶瓷文化旅游区,其建筑是一组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仿古建筑,设有展览区、馆藏阅览区和会议室。地方志馆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馆内设置有展览区、馆藏阅览区和会议室。其中三个展览区面积为700平方米,通过书籍、文字、图照影像及声光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展示景德镇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建设成就。

  二、常州、无锡、苏州、景德镇方志馆的经营特色

  常州方志馆在“收藏”“研究”“展示”方面独树一帜,方志馆馆藏近700部本市志书,馆内专门开设文史沙龙和文史讲座,成为公众开放研究宣传平台。在建设实体方志馆同时,同步构建网上方志馆,实现观众线上线下互动体验。基于常州历史文化元素,常州方志馆在设计时,尊重并保留了管干贞故居的古建原貌,将展示内容自然融入建筑空间,提炼简洁而内涵鲜明的主体视觉造型,与建筑风格相呼应,内容上,“借一本常州古志,说千年常州历史”,通过布展一些市民“听得懂、想了解”的志书史料和地情信息,打造一座“让古志开口说话”的方志馆。常州方志馆的特色可以总结为七大主题节点“志、地、城、人、文、魁、研”,志,就是读方志,识方志之理;地,就是观舆地,晓地域之情;城,就是歌城府,知城事变迁;人,就是阅人迹,寻族系传承;文,就是览文化,赏史诗风流;魁,就是仰文魁,数金榜题名;研,就是研史籍,探一方文明。常州志办把方志馆当作是地方志的一个重要窗口,把历史文化用博物馆语言展示出来,让群众“五分钟了解‘方志’,一小时读懂‘常州’”,把方志馆做成“地情馆”。具体想法是以展览为主要手段,以地方志为核心,以地情为元素,历史为脉络,全面介绍一个地方的文化,展呈方式上强调视觉的冲击力,例如拍摄“常州影像志”(内容包含口述常州、城市老符号等),在方志馆播放。在方志馆的运营谋划中,开展“寻找第一万名参观者”活动,请全国的参观者、文史专家来坐谈,欢迎国际人士参观。另外,通过举办中秋诗会、古琴演奏会,由电视直播,让更多市民了解方志馆。谋划建一个动态方志馆,举办摄影展、民俗展,巡回展出。常州方志馆提出“五个打造”“五个收齐”口号,即打造“实体方志馆”“书版方志馆”“网上方志馆”“智慧方志馆”“地情研藏馆”;收齐“常州本地志书”“历史上与常州交集地区的志书”“长三角地区市级志书”“全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志书”“所有常州人写的书和写常州的书”。

  无锡市方志馆以收集地情资料、编纂地情资料、开展地情文化宣传为特色。古籍部现收藏有9部旧志,最早为元代《无锡县志》,还收藏有民国19年《无锡年鉴》。近年来,方志馆收入全套《无锡文库》,总共100册,含347种无锡籍作家的著述和与无锡相关的历代文献,对于读者全面了解无锡历史人文起到了极大的帮助。在资料编纂方面,自2003年起,无锡史志办开编“无锡市情”(无锡市一年来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与《无锡年鉴》同步发行。在资政工作方面,自2012年开编《无锡史志资料参考》,累计完成重大课题20多个,论文100多篇。地情研究方面编辑出版了《无锡地名》、《无锡惠山志》、《无锡近现代名人》、《无锡历史地形图册》等著作,2015年开编《无锡读本》。地情文化宣传方面,无锡方志馆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活泼多样的活动,例如2014年9月,和市委机关工作委员会联合推出的《无锡历史地情展》,在全市各大机关展览,以近300张图片,生动地展示了无锡的历史文化演变及发展成就。2015年7月,“无锡地方文史资料展”在无锡历史文献馆举行,展品相当一部分由市方志馆提供,其中包括近30年间前后两轮地方志修编的代表性成果。目前无锡方志馆的数字文献化已启动,馆藏目录已经上网。无锡方志馆将形成一地三中心的格局: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地方文献收藏中心、数字文献库中心、地方文化展示中心。

  苏州方志馆筹备过程中就确定“方志为主,侧重地情,面向大众,兼顾研究”的办馆方向,着意营造一个藏用两宜的地情资料库。在收藏的4000余种旧志中,苏州的有近200种,光《苏州府志》就有6种、《吴县志》有6种、《长洲县志》2种、《元和县志》1种,宋元明旧志有260种,其中不乏名乘佳志。方志馆向社会广泛征集资料,对象包括本地的作家和书画家等,征集作品包括写苏州的书和苏州人写的书。通过购买和接受捐赠的方式向社会征集苏州的老照片、书法字画、老地图等。通过征集资料和研究整理,苏州方志馆编辑出版了《苏州历史文化读物》系列《苏州老桥志》、《苏州老街志》、《苏州山水志》,还有《苏州名门望族》、《苏州旧街巷图录》等文史书籍。近年来苏州方志馆正在编辑地方现代资料长编,如每年一本的《苏州记事》,内容包括大事记、工作报告、调研报告、图片资料、人物资料等,涵盖面比之《苏州年鉴》更加广泛。苏州方志馆还推出微信帐号,宣传苏州文化(如饮食、苏扇、评弹),推出《苏州影像志》,借助现代通讯技术,使地方文化融入百姓生活之中。苏州方志馆每年接待读者3000余人次,成为苏州市志办的一个对外窗口。苏州市内外有关单位先后到方志馆活动参观。在老城观前街改造工程中,苏州市方志馆又积极为有关部门提供资料,在《苏州广播电视报》上特别策划了《观前街为百年历史存照》。在庆祝苏州解放五十周年期间,苏州市志办又充分利用馆藏资料在《苏州杂志》、《姑苏晚报》上刊登纪念苏州解放的专栏文章。1998年,配合苏州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撰写、编辑、制作申报文本,最终申报取得成功。苏州传统文化研究会、孙子研究会、收藏协会、科技史协会等团体经常利用方志馆进行交流研讨活动。2008年8月,苏州地方志网站建成开通,为馆藏资料信息的传播和利用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景德镇方志馆收藏和展览各具特色,各类志书、地情书籍和工具书就有3万多册,配备有电脑检索室。方志馆布展思路基本按志书体例,市馆(古镇春秋1、2)按名镇、名窑、城建、经济、文化、方志、风物、人物来布置,地方志馆主楼东侧一栋仿唐建筑内,是景德镇县(市、区)地方志馆,为珠山区、昌江区、浮梁县、乐平市展区,其中浮梁展馆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景德镇方志馆及景德镇市志办的建馆思路是“一主、两翼、三同步”,即“志书”为主,方志馆、信息化建设为两翼,干部队伍建设同步跟上,保证2018年完成二轮志书。加快地情资料的开发利用,把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好数字方志馆和景德镇市情网站,使方志馆成为展示瓷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市情网成为政府向社会提供市情公共信息服务的重要平台。

  三、安庆方志馆可以借鉴的经验

  四城市方志馆各具特色,其中常州、景德镇收藏、展览皆备,尤其以展览出色。苏州、无锡偏重收藏。在地方志馆发挥为资政服务、为社会服务方面,四地方志馆都有创意。如常州方志馆的“五分钟了解‘方志’、一小时读懂‘常州’”和七大主题节点“志、地、城、人、文、魁、研”,充分利用地方文化特点和现代展示技术,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感染参观者。景德镇方志馆则将市、县区同馆布展,地方文化更加统一集中,便于参观者全面了解瓷都的历史和现状。无锡方志馆将地情展示放到全市各大机关巡回展出,并参与市内公共文化活动,同样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苏州方志馆在为苏州老城改造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贡献。四地方志馆积极编辑整理地方文献,值得我们借鉴。如无锡方志馆参与编辑《无锡文库》和整理无锡地方名人资料,对安庆地方志有参考价值。苏州方志馆编辑的《苏州历史文化读物》,涵盖苏州文化各个方面,尤其是苏州老城文化,对于我们研究安庆城市文化很有启发。常州方志馆研究地方名门望族并纳入方志馆展示,景德镇将瓷器文化作为馆中突出部分,都是安庆方志馆将来布展的可学习借鉴的范例。此外四地方志馆网站建设都各有特色,数字文献化都已启动,常州和苏州将公众微信号发布,市民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了解地方文化,对于安庆方志馆亦有启示意义。

  四、安庆方志馆下一步的建设思路

  根据国务院和安徽省人大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及《全国地方志工作规划纲要(2015-2020)》,地方志馆建设已经纳入地方政府“十三五”规划序列,进入法制化轨道。安庆市地方志馆在“九五”“十五”就已纳入安庆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起步并不晚。安庆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各种地方志及地情文化资料数量多,价值高,亟需要有方志馆予以展示和宣传。通过对上述四地方志馆的参观学习,我们对于安庆方志馆的下一步建设,逐步理清思路。

  第一,积极申报方志馆建设项目,争取列入安庆市“十三五”规划。前期在场馆定位方面积极与市政府有关部门协调,争取1000平米以上的馆舍面积。上述四城市将方志馆建在文化旅游区,或利用已有的建筑,安庆市也可以争取和博物馆、文化馆共建,尽量利用本市文化资源,已达到文化宣传的最大效果。

  第二,安庆方志馆可采取收藏、展示并重的方法,一方面扩大收藏,通过购买或制作的方式,尽量收齐安庆历史上的各种地方志,特别是珍稀品种,加强对各种家谱、手稿的征集力度,同时注意安庆历史上的老照片、文物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收集整理。对于三个专柜的资料,要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搜寻线索,加强征集力度。另一方面精心布展,除了按照志书成熟的模块设计,还可以参考常州方志馆的做法,将安庆名门望族、京剧黄梅戏发展源流、禅宗发展史、桐城派等文化元素等作为亮点突出布展,也可以专列“安庆近代史”“安庆革命史”“安庆城市符号”(老街巷、老字号、老建筑)“安庆现代建设成就展”等展块。馆内用视频播放安庆文化专题片,也可以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加与参观者的互动。谋划打造安庆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地方文献收藏中心、数字文献库中心、地方文化展示中心。

  第三,安庆方志馆在为社会服务方面,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参与市内外公共文化活动,比如无锡方志馆的地情展和文化展,走出去宣传安庆文化;二是积极为城市发展建设提供研究成果,比如苏州方志馆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主动接受市政府的文化课题,为资政服务。三是加大地情资料研究力度,不仅要编纂地情书,还要加强资料长编的编辑工作,使历史和现代都能得到很好的反映。四是加强图书阅览室的建设,为广大市民了解安庆文化提供方便,尽可能建设数字阅览室,加快文献数字化工作。五是加强与市内外文化机构的交流,进行资料交换和理论探讨。

  第四,加快地情网站建设,使市内外的读者能更加快捷的了解安庆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建设成就。前期要积极充实和准备数字文献和图片,后期要不断更新,使地情信息能及时传达。

  结语:“十五”以来,安庆市志办加强了资料库室建设,一方面扩大了资料室面积,改善库藏条件,一方面加强与国内同行联络、交换志鉴资料等,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征集资料,丰富库藏。目前,本办资料室共有各类图书近8000册、报刊700多卷(册),并在全省率先运用计算机进行图书资料数据化管理。根据省志办要求,我办资料室已办起重大专题资料专柜,分类陈列重要文化、经济资料。2008年以后,安庆市及下属各县(市)都挂牌成立了“方志馆(筹)”,安庆市方志馆不仅资料数量增加,同时加强了对社会各界的服务,每年都有近百余人次来市志办查阅资料。我们还和市内文化单位(报社、电视台、图书馆、大学、新华书店等)合作,接受采访、开办专题研讨、交流地情资料,充分发挥了地方志馆在宣传地方文化上的作用。

  目前,安徽省内各地市方志馆大多已挂牌,淮北市、宣城市、六安市、亳州市也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方志馆,实现了馆、办分离。其他各地市也都在积极筹划中。安庆作为文化名城,全市历代方志有50余部,家谱、地情资料数量更是在省内保持领先,安庆方志馆现有全国各地方志约250余种,近500册;年鉴150余种,近1000册;地情书超过2000册。建国前刊印的旧志、家谱也占有一定分量。近年来,地情书入库数量有所增加,专题性资料(如桐城派、黄梅戏、陈独秀等)增加尤其明显。美中不足的是,随着资料的增加,库室容量已跟不上要求,研究和服务功能受到极大限制,为此建设方志馆已迫在眉睫。安庆市现有博物馆、图书馆,其功能或偏重于收藏,或偏重于展示,方志馆则兼含二者,能够更好的宣传安庆。从方志馆的职能范围看,它不仅是单一保管和收藏志稿等文献资料,还拓展到收集、整理、保管保护和开发利用志书资料的各个工作阶段,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职能不断扩大。地方志办公室要主动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管理创新对文化服务提出的新要求,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利用方志馆这个平台保持与各类文化机构之间的联系,沟通文化服务经验,提高方志馆在全社会的知晓率和文化适应性,让更多的人了解方志馆的功用,从方志馆中获取更多对安庆文化的认知,提高方志馆的社会影响力。全市各市县区地方志工作机构要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和财政支持,扎实推进方志馆建设,扩大对方志馆建设重要性认识的覆盖面,增强方志馆的文化竞争力。

  地方志办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