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徽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17-06-06 浏览次数:

 一、《规划》出台的背景意义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时,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 2014年4月19,李克强总理批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强调地方志工作要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第五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管理和发展地方志事业的重要职责,切实做到一纳入、八到位(即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工作任务,认识、领导、机构、编制、经费、设施、规划、工作到位的工作机制)。

2015年8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办发〔201564号,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了地方志工作在国家发展改革大局中的目标任务,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基本形成地方志编修体系、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工作保障体系五位一体的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确保全国地方志事业平稳、有序、健康发展。2016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加强修史修志,首次将地方志事业作为国家战略实施在文化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072月《安徽省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之后,我省地方志工作开始走上依法治志的轨道,逐步形成了以修志编鉴为主业,理论研究、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方志馆建设、旧志整理等工作协调开展的事业格局,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事业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少数地区和部门对地方志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相关法规规章落实不到位;机构不健全,编制、人员和经费不足;地方志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人员素质亟待提升;信息化与方志馆建设比较滞后;方志文化的作用有待彰显等。因此,出台《规划》,对于有效推动解决全省地方志事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规划》主要内容

基本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依法治志、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质量第一、坚持修志为用。

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面完成全省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实现省、市、县三级地方综合年鉴全覆盖,加快信息化和方志馆建设,做好第三轮修志准备工作,加强对社会修志的指导和管理,持续推进地方志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基本形成地方志编修体系、理论研究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工作保障体系五位一体的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努力使全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地方志编修体系,突出修志编鉴的业务主体地位,明确地方志编修的两全目标。《规划》还将《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的地方志工作机构主要负责省市县三级志书编修和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向乡镇村志、部门行业志、地方图志、地方特色志和地方史的编纂工作等领域拓展延伸,在原先工作基础上深入开展旧志整理工作,构建起地方志编修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目标是不断扩大我省地方志成果群,不断丰富以省情地情为主要内容的地方志资源宝库。

地方志理论研究体系,注重地方志编纂实践与地方志理论研究的紧密结合,制定地方志理论研究规划,建立和完善地方志理论研究学术规范,开展地方志评论研究,修编再版地方志编纂通用教材,逐步构建并完善方志学学科基础,形成系统、完善的方志学学科体系,为编修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地方志质量保障体系,在坚持质量第一基本原则下,强调精品意识,通过制度化的设计,严把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出版关,高标准、严要求,抓好地方志真实性、准确性和权威性的落实,做到志鉴成果可信、可读、可用,彰显持久的生命力。

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强调坚持修志为用的基本原则,修用并举,充分发挥地方志资源优势,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的发挥更大作用,为进一步推进地方志事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营造更好的环境。

地方志工作保障体系,要完善地方志法规规章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与法规规章相配套的制度体系,推动地方志工作法规规章的贯彻落实,及时协调解决地方志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大力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为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主要任务。⑴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⑵大力推进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⑶加强乡镇村志、部门行业志、地方图志、地方特色志和地方史的编纂工作,⑷深入开展旧志整理工作,⑸加强地方志理论研究工作,⑹加强地方志队伍建设,⑺强化地方志质量建设,⑻加强地方志资料建设,⑼加快地方志信息化建设,⑽加快方志馆建设,⑾提高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⑿扩大学术交流与合作。

三、《规划》的主要特点

1、目标任务更加具体细化。为更好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将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工作要求尽可能细化,以增强可操作性。特别是对尚未完成任务的《安徽省志》和尚未做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的市、县(市、区)地方综合年鉴明确了完成任务的时间表。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把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承编单位应在经费和工作条件等方面予以保障。鼓励完成任务的市、县(市、区)编修一批精品通纪体志书,编辑出版安徽省新编志书评论集,修编再版地方志编纂通用教材,全面做好全省第三轮修志工作各项准备工作。服务社会的手段由单纯的志鉴等地情书籍拓展到地情书籍与馆、网、库并举;并结合实际,探索编纂《安徽地情研究报告》;推动地方志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积极参与城市文明创建、美丽乡村、旅游景区建 设以及地名普查和道路、社区命名等工作,实现地方志的资政、育人的服务功能。

2、工作领域更加广阔多样。全省地方志工作由主要负责省市县三级志书编修和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向乡镇村志、部门行业志、地方图志、地方特色志和地方史的编纂工作等领域拓展延伸。启动安徽名镇志、安徽名村志、安徽名企志、安徽名校志等系列丛书的编纂出版工作。积极谋划安徽地方图志、地方特色志编纂。把地方史编纂纳入地方志工作范畴,规划编纂出版安徽地方史丛书。

3、工作推动更加贴近实际。关于旧志整理,提出编辑旧志联合目录,分类整理旧志资料,建设安徽历代方志数据库;继续收集现存历代安徽省府州县志,影印出版安徽稀有旧志。根据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有关规定申报设立志书、年鉴及优秀学术成果评比奖励项目,逐步将志书、年鉴纳入有关图书奖评比。建立能够全方位适应地方志编纂、地方志事业发展和地方志文化建设需要的地方志资料保障机制。建立全省志鉴在线编纂平台,实现志鉴编纂在线传输、在线编纂、在线管理。

4、方志馆和信息化建设更加清晰明确。推进省方志馆建设,将其打造成集收藏保存、调阅查询、宣传展示、学研交流和省情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场馆。指导推动全省方志馆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省各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建成方志馆。

在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方面,制定全省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推动地方志数字化工作。至2020年,建成功能更加健全的安徽地方志门户网站,实现省、市、县 三级地方志网站资源共享;建成省、市、县三级志鉴资源全文数据库,实现地方志海量信息迅捷查询;加强方志馆、地情数据库、地方志网站建设,努力实现省、市、县三级地方志资源共享,面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