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流砥柱 丰碑永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发布时间:2020-09-03 浏览次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75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从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爆发,直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安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国民党军队主导的正面抗战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敌后抗战英勇雄壮,江淮大地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重要战场,安徽抗战也由此走过了波澜壮阔的血火征程,江淮儿女以特有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谱写了一曲威武雄壮的英雄史诗。

                                           一

  1937年淞沪会战后,日军占领上海,随即分兵西进,会攻首都南京,其中一路相继占领了南京外围、安徽境内的广德、宣城、芜湖等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日军相继占领了安徽沿江、沿淮和津浦、宁芜、淮南三条铁路沿线的城镇,其它许多县境相继遭到日军的窜扰。部分县份中、日军队曾展开激烈的争夺,数次易手。日军在安徽的占领,皆以血腥的战争手段达成。全面抗战期间,安徽省62个县中不同程度遭到沦陷的有53个县,日伪统治区占全省国土的52%、人口的54.2%、耕地的61.6%。给安徽的经济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

  战争期间,安徽是中日双方交战的重要战场之一。进攻中,日军飞机、舰船、火炮狂轰滥炸,沿途纵火,庐舍变为废墟,田园化为焦土,工厂矿山、商业街市尽毁。日军在安徽省境内,实行一系列极为凶残和野蛮的占领政策,对当地民众进行残酷杀戮,掳掠财物,奸淫妇女,烧毁房屋,试图以此摧毁安徽人民的抵抗意志,维护其占领区的统治秩序。日军采取“三光”政策,每占领一地,便四处烧杀淫掠,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血洗芜湖、温家套大屠杀、牛眠大屠杀、渠沟大屠杀、淮南煤矿万人坑等多起惨案。

  根据现存资料的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安徽省不包括军队伤亡的平民人口伤亡约44.91万人,总财产损失(1937年法币币值)约47.87亿元。日军的侵略使安徽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浩劫与灾难。

                                           二

  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下,国共两党“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政府发出《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长期在鄂豫皖地区坚持游击战争的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从辗转得到的中共中央文件中敏感地意识到时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为此,在1937年7月15日主动给国民党鄂豫皖边区督办公署督办卫立煌写信,建议双方停战谈判,共同抗日。经过谈判,双方于28日达成停战协议,成为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中最早成功地实现谈判停战的地区。1937年11月,中共皖赣特委在祁门县舍会山和浮梁县瑶里同国民党闽浙赣边区主任公署进行停战谈判,双方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12月,陈毅到舍会山传达党中央指示精神并将皖浙赣边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1938年2月,部队集中到瑶里召开抗日誓师大会,会后开往歙县岩寺。至此,安徽皖西、皖南地区实现了局部地区的停战合作。

  抗战初期,以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空前加强为背景,以抗日救亡群众运动掀起高潮为起点,安徽人民群众的救亡怒潮与前线将士的英勇搏杀,一起汇成安徽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壮阔洪流,谱写了民族自卫战争的壮歌。国民党军队在安徽组织了广德保卫战、津浦路南段阻击战、淮河阻击战、蒙城阻击战等规模较大的战斗,国民革命军一四五师师长饶国华、一七三师副师长周元等爱国将领壮烈殉国。皖籍抗战将领戴安澜远赴缅甸对日作战,壮烈殉国。1938年9月霍山鹿吐石铺战役中,安徽省保安八团—部及桂军—三八师击毙日军1370余人。此役,为抗战初期安徽省歼灭日军最多的—次战役。

  1938年4月,新四军江南部队第一、二、三支队于皖南岩寺集中整训后,迅速开赴苏南、皖南开展抗日游击战;江北的第四支队也到达皖中进行敌后抗战。新四军军部先后进驻太平县麻村、南陵县土塘,于1938年8月2日移驻泾县罗里村。自此,安徽成为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

  根据党中央要求和军部部署,新四军各部在安徽各地开展了大量积极主动的抗日军事斗争:新四军第二支队在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率领下,迅速向芜湖、当涂、宣城敌后挺进,奇袭官陡门,激战狸头桥,打击敌人。第三支队在副司令员谭震林率领下,进入皖南沿江的铜陵、繁昌前线,威胁日军长江航运,仅1939年就对日军作战200多次,发起5次繁昌保卫战,取得重大胜利。第四支队在司令员高敬亭率领下,向皖中挺进。5月12日,四支队第九团一部在巢县东南蒋家河口设伏,歼灭日军20余人,在安徽打赢了新四军建军后东进抗日的第一仗,揭开了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抗战的序幕。第四支队先后在舒城、庐江、巢县、无为、桐城地区开展抗战,取得范家岭、棋盘岭、运漕等战斗胜利,歼灭日军1000余人;挺进皖东后,粉碎日军2000余人的大“扫荡”,开辟了以定远藕塘为中心的皖东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

  1939年1月,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抵达江北无为地区,将第四支队第二游击纵队和江北地方武装改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为统一指挥江北新四军部队,1939年5月,在叶挺主持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庐江汤池成立,张云逸兼任指挥,副指挥徐海东、罗炳辉。7月,新四军第五支队成立,司令员罗炳辉,政委郭述申,挺进津浦路东,开展游击战争,三打来安城,粉碎日伪军万人大“扫荡”,开辟了以来安半塔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

  1939年初,新四军游击支队(后改称新四军第六支队)在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率领下,进入皖北敌后,战斗于皖北地区,袭击日伪军据点,反击敌人的“扫荡”,创建了以涡阳新兴集为中心的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7月初,彭雪枫派张爱萍率部到皖东北地区,会同地方党组织和八路军南下部队,经过对国民党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盛子瑾的统战工作,开辟了皖东北游击根据地,不断抗击日伪军。

                                          三

  在武汉沦陷、中国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于1938年9月至11月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六届六中全会,全会确定敌后抗战的总的战略部署是“巩固华北,发展华中”。为此,全会决定撤销长江局,设立中原局和南方局,东南分局改为东南局。1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通知,任命刘少奇(化名胡服)为中原局书记,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归中原局指导。安徽抗战进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崛起并逐步占据抗日战场主体地位的时期。

  1939年2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新四军军部,与新四军主要领导人共同商定新四军的发展方针为:“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在阵地”。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华中的战略地位,指出“华中是我党发展武装力量的主要区域,并在战略上华中亦为联系华北、华南之枢纽,关系整个抗战前途甚大。”

  1939年11月6日,刘少奇、徐海东一行抵达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中心新兴集。刘少奇传达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方针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放手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示。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刘少奇先后在滁县瓦屋薛、定远县山黄家和湾杨村三次召开中原局会议。刘少奇主持的中共中央中原局会议,正确解决了皖东和华中地区抗日斗争的方针策略问题,对共产党和新四军干部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为推动华中工作转变起了关键性的作用。1940年3月17日,华中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定远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随后,抗日烽火遍地燃起,皖东地区来安、嘉山、滁县、凤阳、天长、全椒等县的抗日民主政权相继成立。

                                          四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及新四军广大指战员以民族利益为重,顾全大局,对国民党顽固派既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恪守团结抗日的民族大义,坚持抗日斗争。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在苏北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全军辖7个师和1个独立旅。其中,新四军第二、第四、第七师主要战斗在安徽境内。党领导的抗日民主阵地日益巩固发展、人民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开展整风和大生产运动,积极展开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进攻,建立了淮南、淮北、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1945年8月,安徽三块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在大江南北和津浦铁路两侧,对所在地区的日伪据点,独立自主地进行了反攻作战。

  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攻克宿迁、泗阳、五河、灵璧、永城、萧县等7座县城,攻克浮山、双沟、外河口等据点68处,除津浦、陇海铁路沿线仍为日伪军占领外,淮北地区全境获得解放。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军队收复了盱眙、嘉山、来安、天长、六合、定远6座县城,接连攻克根据地境内淮南、津浦铁路沿线据点,从北面威胁南京。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在反攻中收复了无为县城,拔除了凤凰颈、襄安、运漕等日伪据点40多处。第七师部队还在芜湖、宣城一线与新四军苏浙军区部队会师,打通了皖南与苏南的联系。

  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安徽境内的淮南、淮北、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到鼎盛时期。其中,淮北根据地包括东濒运河、西达商亳公路、北依陇海铁路、南抵淮河的广大地区,面积达4.1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00余万,建立了23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淮南根据地包括东接运河,西达淮西、瓦埠湖,北依淮河,南抵巢湖、长江的广大地区,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人口330万,建立了17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皖江根据地包括东起江浦、当涂,西至宿松、彭泽,北临滁河、合肥,南抵宣城、南陵的广大地区,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建立了14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安徽的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国共产党胜利进行解放战争和发展革命事业的重要基地。

                                           五

  在八年抗战中,安徽是新四军的集结地、东进抗日的出发地、军部所在地和重大事件(皖南事变)发生地,是新四军坚持八年抗战的主战场之一;安徽也是华中敌后抗战的领导中心,中共中央东南局(前身是东南分局)、中原局、华中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安徽境内活动。安徽人民在江淮大地上所进行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侵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写下了光辉篇章。安徽人民为抗战胜利做出的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不仅创造了彪炳千秋的辉煌战绩,而且也向世人昭示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真谛,给后人留下了泽被永远的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是引领抗战走向胜利的关键因素。局部抗战时期,由安徽党组织领导的群众抗日救亡运动,是安徽地区抗日斗争的主体。全面抗战初期,安徽党组织积极促成并坚决维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安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组织包括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在内的安徽所有爱国群众,安徽地区国共合作的局面才能深入发展,成为推动全面抗战的政治基础。安徽党组织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开辟和发展广阔的敌后战场,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国民党各派抗日军队,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支援配合正面战场抗战。战斗在安徽大江南北的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成为坚持安徽地区抗战的中坚力量,成为安徽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人民群众拥护支持和广泛参与是中国抗战胜利坚不可摧的力量源泉。抗日战争是一场壮阔的伟大民族战争,只有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开展和发展人民战争,才能战胜强大的民族敌人。主要在安徽开展抗日斗争的新四军第二师、第四师、第七师的大量兵员就是安徽的父老乡亲。皖江地区流行着这样一支参军歌谣:“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出现了父母送子、妻送郎、姐妹送兄弟的动人景象。涡阳县谢老太太的3个儿子谢继贤、谢继书、谢继祥都参加新四军,先后为国牺牲。皖南事变后,孤悬敌后的安徽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敌顽我三方斗争十分激烈,只有取得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民军队才能生存和壮大,抗日根据地才能建立和发展。安徽各抗日根据地深入开展群众工作,普遍动员群众,建立各种群众组织;广泛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组织兴修水利,改善生产条件;发展手工业,增加人民群众经济收入;实行抗日民主政治,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和其他各阶层群众的生产和抗战积极性,使得安徽抗战获得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战声远去、硝烟散尽,英雄长眠、丰碑永存!

  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我们要从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清醒剂”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奋发作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和平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出绚丽的安徽篇章!(作者:徐京 顾永俊,为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史研究院基地研究员。此文转载于2020年9月3日《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