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红色岳西:愿献头颅保中华的抗日英雄

发布时间:2023-09-12 浏览次数:

巍巍大别山,红色之城岳西县,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有3.8余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英雄的岳西儿女不畏流血牺牲,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谱写了壮丽的革命篇章,立志为国捐躯的程雄烈士就是其中之一。

程雄,岳西县店前镇人,1919年9月出生于贫苦家庭,他的父亲程海波没有读过书,目不识丁,靠为地主种田种地维持生计。生活的经历,让程海波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再苦再难也坚定地要送孩子去店前高等小学读书,程雄也非常懂事,刻苦学习。在小学读书时,他听到“九一八”事变消息后,痛恨国民党政府对日本鬼子一枪未发,妥协退让不抵抗让东北三省被日军占领,就立下了投军救国的志向。1937年夏,程雄小学毕业,因家庭贫困,无法继续升学,离家出走欲投红军,当他走到太湖县时,发现墙上贴着一张布告,上面写着:“当此国难日亟,民族危亡之际,凡我本部同仁,愿意抗日者,一律到黄安七里坪集中。”下方署名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一夜之间,风云突变,使程雄感到很茫然。因去黄安路途遥远,困难重重,他只得转回家中。

1938年夏,第五战区安徽省抗日总动员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动委会”)直属二十六工作团到店前镇,开展抗日救亡宣传,程雄立即报名参加。他在团内积极工作,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初,根据省动委会指示,各县抗日团体抽人合并成立政治大队,程雄被编入一大队,由岳西先后转移到太湖、潜山、怀宁、宿松和桐城等地活动。后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11月,程雄离开桐城,到无为参加了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1940年3月在该队举办的青年大队学习,同年5月被安排到新四军第二师五旅十三团二营三连任副政治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

即将离开大别山,开赴抗日前线时程雄给父母写下一封信:

亲爱的双亲大人膝下: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儿不得不来信辞别双亲大人。如果(我)不能活着的话,双亲大人应保重玉体,抚育好弟妹;生活难度的话,可卖掉土地、房屋,把生命糊过来。到十年八年我们就好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罪甚!罪甚!

忠孝难两全,程雄精忠报国,把对家人的爱埋于心头,溢于家书,做好为国捐躯的准备,战友们走向硝烟,走向

1943年8月,新四军第二师五旅十三团及地方武装东南大队警卫营在分区副司令员兼五旅副旅长罗占云的指挥下,从安徽的义涧开赴江苏省六合、仪征一带保卫秋收,并寻机给进犯我根据地之敌以打击。8月16日,日军小田大队二百余人,纠合六合县伪军三百人窜至东北乡进行抢粮。根据上级命令,二营周营抢占丁家山头。时任二营三连连长程雄毫不犹豫立即集中全连战士补充弹药对战士们进行战前动员:“两军相逢勇者胜。我们一定要拿下丁家山头,为国争光,保我中华!”随后,程雄率领全连官兵高唱《大刀进行曲》朝丁家山冲去。程雄率部刚到丁家山时,敌人机枪、炮弹雨点一样向我阵地倾泻。经过反复冲杀,我军终于抢占了丁家山,完成了上级交待的任务。但程雄在这反复冲杀中壮烈牺牲,年仅24岁。

程雄曾在《红岩诗草随笔》中写下“天不怕,地不怕,愿献头颅保中华”的诗句,而他也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革命诺言。

时光流转,战火纷飞的岁月已不在无数革命先鲜血和生命铸就而成的大别山精神,激励着我们要传承好先烈们的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行(撰稿人:汪俊杰 审稿人:谢龙飞 签发人: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