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人物长廊 当前位置:主页 > 人物长廊 >

邓石如

发布时间:2017-08-01 浏览次数:

 

邓石如画像书法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避仁宗讳,以字行,更字顽伯,自号完白山人,又号笈游道人,清怀宁县人。世居大龙山下白麟畈。家贫,少不能从学,逐村童采樵、贩饼饵以自给,暇时才向老人们学习经书句读。祖父邓澹园(士原),酷爱明史和书画,然终身布衣疏食。其父邓木斋(一枝),博学多通,工四体书,善摹印。邓石如遂得家传,对书法、金石、诗文兴趣浓厚,尝刻石印写篆隶以售。年20,随父至寿州。时亳县梁闻山(巘)主讲寿春书院,见邓石如为院中诸生所刻印及书扇,惊其笔势浑鸷,己所不能,意欲发展其才能。于是把他推荐给江宁举人梅缪,梅缪是梅文鼎曾孙,家藏汉以来金石善本极富,乃尽出所藏供邓观研,复为具衣食楮墨之费。于是邓石如将《石鼓文》、李斯《峄山碑》、《泰山刻石》、《开汉母石阙》、《敦煌太守碑》、《苏建封禅国山碑》及《皇象天发神谶碑》、《李阳冰城隍庙碑》、《三坟记》等,每种临摹百本,又手写篆体《说文解字》20本,半年而毕。复旁搜五代钟鼎及秦汉瓦当碑额,以纵其势,博其趣。每日晨起,他研墨盈盘,书写竟日,夜深墨尽乃寝,寒暑不辍。五年篆书成,乃学汉分,临《史晨前后碑》、《华山碑》、《白石神君》、《张迁潘校官孔羡受禅大餮》各50本。三年分书成。计客居梅缪家达8年之久。其后他草履担簦,袱被入越。游天台、雁荡,循新安江而入徽州,遍览黄山36峰,云海奇幻,尽得其变。见黄山石诡异者拾而藏之,累累贮两巨囊,担而归,足跛肩肿仍有喜色。嗣至歙,寓城外荒寺,鬻篆以自给。武进张惠言时就馆于修撰金榜家,一日见邓石如书于市,归与金曰:“今日得见上蔡真迹”。修撰惊异,因备礼客。时修撰所营家庙甚壮丽,刻联及悬额,盖金榜精心写作,百易而后定。今见邓石如书,即令石匠把悬额上刻好的字铲掉。而石楹已竖,不便磨治,则架起屋架,放倒楹柱,请邓石如重写,刻成重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邓石如年48,受曹文敏之约入京,但又不肯与曹同行。过了3日,他头戴草帽,脚穿芒鞋,骑着毛驴才从原地动身。谁知曹文敏的舆从行至山东遇水阻,只得绕道而行,在开山又与独行的邓石如相会。当时巡抚以下的官吏,正在郊迎曹文敏。邓石如骑驴过辕门,遭到门人呵斥。曹文敏坐堂上,遥见邓石如,忙离坐相迎,并向诸官曰:“此江南高士邓先生也。其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坐者大惊,要为邓备车马。曹文敏曰:“是我再三邀请,他才肯入京,但坚持独行,望诸公莫勉强。”既至都,颇为相国刘文清及左副都御史陆锡熊所推重,评其书为“千数百年无此作”,而内阁学士翁方纲则力诋之。未几,刘氏左迁,陆氏暴卒,邓石如顿踬出都,客于兵部尚书两湖总督毕源节署处。时吴中知名士多集节署,裘马都丽,而邓石如独布衣徒步。居3年辞归,毕源赠以千金。邓石如遂于故居大龙山下,买田40余亩,筑室曰:“铁砚山房”。后负笈出游,常往来江淮,并登泰山,谒孔林,遍访齐鲁间金石遗迹。嘉庆十年(1805年)卒于家,终年63岁。卒前两个月,还不避辛劳到皖南泾县为孔子庙廷书写碑额,最后抱疾而归,卒后葬于大龙山下梅冲乌鸦伏地。邓石如在书法、篆刻方面的杰出成就,一生刻苦自砺的治学精神和“胸有方心,身无媚骨”的崇高品格,使他在中国书法、篆刻史上享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并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包世臣以神品妙品尊之,谓已达“平和简静、遒丽天成”之境。其篆法“以二李(李阳冰、李斯)为宗,而纵横阖辟之妙,则得之史籀,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与秦汉当额文为尤近”。(包世臣:《小倦游阁文集》)。邓石如书隶,能熔汉、晋、唐于一炉,出于己意;运篆、草笔势,则通之于隶、寓奇于平,囿巧于朴。至于真行草,风神含蓄,若奋若搏,逸趣横生,开创了当时一般书家未能开创的独特风貌。篆刻得力于书法,苍劲庄严,流利清新,冲破了当时只取秦、汉玺印的局限,使篆刻面貌为之一变,世称“邓派”,也称“皖派”。邓石如书学所产生的影响,康有为谓之“上掩千古、下开百祀”。

 二百多年来,不仅在国内广为传播,而且远及朝鲜和日本。邓石如所作书法、篆刻、诗文散佚甚多,民国时,虽有上海、杭州、云南等地书局翻印,然九牛一毛耳。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所作诗文,其后裔编为《寄鹤书》若干卷,有祠堂本,现在的《铁砚山房稿》存诗80余首。其故居与墓葬,1986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庆菱湖公园内建有“邓石如碑馆”。(图:邓石如画像书法、菱湖邓石如碑馆)

上一篇:刘大櫆 下一篇:赵文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