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
发布时间:2017-08-01 浏览次数:次
陈独秀(1879~1942)谱名庆同,又名乾生、由己,字仲甫,怀宁县人。清光绪五年(1879年)生于安庆北门内后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陈独秀在安庆以乾生名参加府试,中秀才,名列第一。第二年赴江南乡试不就,后去杭州求是学堂求学。因有反清言论被追捕,遂折回安庆。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受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影响,自费到日本东京留学,参加了留学生中以“联络感情、策励志节”为宗旨的励志会。光绪二十八年春回安庆,与柏文蔚、潘赞化等人组织青年励志学社,并在北门大拐角头藏书楼开辟图书室,举办演说会,讨论时政,鼓吹新思想。夏末,两江总督端方通缉陈独秀等人,他不得不逃亡日本,在日本参加了中国青年会。光绪二十九年再次回国,在安庆组织“安徽爱国会”,发起拒俄爱国运动,并明确提出了“恢复国权基础”的爱国宗旨。爱国会受到清政府镇压而被迫解散,陈独秀潜往上海,协助章士钊主编《国民日日报》。光绪三十年三月,陈独秀、房秩五、吴守一等在安庆创办了《安徽俗话报》,陈独秀任主编。《安徽俗话报》表面普及常识,暗中鼓吹革命,是当时国内销路最广、影响最大的俗话报刊之一。是年暑假,陈独秀将《安徽俗话报》报社迁到芜湖,设于科学图书社内。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因外国帝国主义分子的干涉和清王朝的压迫,《安徽俗话报》被迫停刊。
是年,安徽公学创办人李光炯倾向革命,安徽革命党人云集于公学内,以讲堂为阵地,鼓吹民主革命思想。陈独秀在公学内,与柏文蔚等组成反清革命组织“岳王会”,借岳飞精忠报国抗击金人的精神,宣传民族革命,使安徽公学成为培育革命青年的摇篮。公学停办后,“岳王会”成员散布皖省各地。光绪三十四年,“岳王会”会员熊成基在安庆领导发动了震惊全国的新军马炮营起义。在此期间,陈独秀还与光复会会员刘光汉秘密组织了一个“黄氏学会”,专事研究暗杀,以此来打击清朝反动统治者。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十四日,在“黄氏学会”策动下,发生了吴越弹炸清廷出洋五大臣事件。光绪三十二年,陈独秀再赴日本留学,两年后回国在杭州教书,为安庆马炮营起义事,他曾书写革命檄文在杭州府署衙门附近张贴。
辛亥革命爆发后,陈独秀于宣统三年(1911年)十二月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后因与都督孙毓筠政见不合而辞职。民国元年(1912年)5月,柏文蔚就任安徽省都督,应柏文蔚之邀,陈独秀再次担任都督府秘书长。民国2年7月,他参加了柏文蔚在安徽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斗争,即“二次革命”。8月,“二次革命”失败,陈独秀由安庆到芜湖避难,被当地驻军逮捕入狱,不久获释。后又避走上海、日本等地,从事文字著述和报刊编辑工作。民国4年秋,陈独秀自日本回国。9月5日,在上海创办《青年》(后改名《新青年》)杂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陈独秀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提倡思想解放,鼓动青年向封建传统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民国6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聘请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于是《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迁至北京,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均参加了编辑部的工作。“五四”运动中,陈独秀积极投入这一爱国运动。5月3日,他在为第二天出版的《每周评论》写的评论中号召人民起来直接解决外交主权问题,不能靠巴黎“分赃会议那几个政治家、外交家在那里关门弄鬼”。他走上街头散发爱国传单。6月11日,在北京前门外因散发传单被密探逮捕,9月16日才营救出狱。在“五四”爱国运动的推动下,陈独秀逐步否定了过去信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开始转向社会主义,并由一个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民国9年1月,陈独秀从北京迁居上海,他和李大钊分别在南方和北方创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而做了大量准备工作。5月,他和李汉俊、陈望道等在上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接着又和共产国际和俄共派来中国帮助建党的代表取得了联系。8月,他为首在上海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此后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和广州等地及旅法、旅日留学生中也先后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在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陈独秀领导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起了发起组织和联络中心的作用。9月,上海小组将《新青年》改为党的公开理论刊物,并翻译出版了包括《共产党宣言》在内的一批马列著作。民国10年7月,中国共产党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陈独秀虽然未出席党的“一大”,但被大会选为中央局书记。此后,一直至党的“五大”,他都担任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民国13年,他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在第一次大革命期间,身为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的陈独秀在处理国民党问题、农民土地问题、武装斗争问题等方面,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了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从而导致第一次大革命遭到严重的失败。民国16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组,陈独秀实际上离开了党中央领导职位。
在党的八七会议上,党中央着重批评了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民国17年后,陈独秀隐居上海,一度研究文字学。民国18年春,他开始接受托洛茨基关于中国革命的错误观点,并与彭述之等人在中共内部组织“左派反对派”。8月至10月,他多次写信给中共中央,仍然坚持托派立场,鼓吹合法主义,主张“二次革命”,实际上是取消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党中央对陈独秀进行了教育和挽救,但他拒不接受,反而公开竖起反对六大路线和拥护托洛茨基主义的旗帜,继续进行反党的宗派活动。11月15日,中共中央决定将陈独秀、彭述之等人开除出党。此后,他更加积极地投入托陈取消派的活动,并充当了托陈取消派的首领。民国21年10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法租界寓所被逮捕,19日解送南京卫戌司令部,25日交国民党江苏高等法院审理。民国22年(1933)4月,江苏高等法院以“危害民国、组织团体、叛国宣传”罪判处陈独秀有期徒刑15年。陈不服上诉,章士钊律师为之辩护。民国24年7月,国民党最高法院作终审判决,判处陈独秀8年徒刑,被监禁在江苏第一监狱。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独秀于民国26年8月下旬获释出狱。第二年5月迁居重庆,后又迁移到四川省江津县居住,从事文字著述。民国31年5月27日在江津县鹤山坪病逝。其墓在安庆市北郊十里乡。
陈独秀一生著述很多,有《独秀文存》行世。原配夫人高氏,后又与妻妹高君曼同居,其后续娶潘兰珍。有子三人:延年、乔年、松年。(图:陈独秀像、陈独秀陵园铜像、独秀园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