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庆文化与中国近代化

发布时间:2017-05-22 浏览次数:

  一、安庆文化的历史源流

  安庆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灿烂多元,具有鲜明、独特的安庆地域文化形态,是安徽历史文化的主体之一,在中华历史文化宝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安庆境内古文化遗址众多,潜山县彭岭文化遗址反映了约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史前文明,薛家岗遗址和张四墩遗址反映了新石器时代先民的远古文明,显示了安庆文化是青莲岗文化与仰韶文化之间风格独特的文化形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远古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明显区别于其它地域文化特征。证明安庆文化作为长江流域远古文明重要组成,同样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安庆文化深受吴文化与楚文化交汇碰撞影响,产生了古皖文化。秦汉两晋时期,安庆是中原文化向南延展、过渡与长江流域文化融合的重要区域,故安庆地域文化融吴、楚文化和中原文化而具有丰富、多元的文化形态。

  安庆背依大别山,南临长江,交通便利。隋唐时期,安庆文化虽距全国政治文化中心较远,但呈稳定发展的传承性质。隋大业三年(607年)确立郡属五县体制,安庆地域范围基本稳定,南宋时期,安庆府治从皖城(今潜山梅城)迁至宜城,元至治三年(1323)确立“安庆六邑”建制。从南宋到元末明初,安庆处于战争中心地带,余阙安庆保卫战、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大战和大规模移民,安庆文化在南北文化碰撞交融方面尤为凸显。安庆文化融宋明程朱理学,确立以文载道、崇文重教的人文传统。明清时期由于文化融汇和省府设立后使安庆文化发展到鼎盛状态。清末民初,因太平天国运动兴亡和长江黄金水道兴盛,安庆作为安徽省城,西方文明和新思想广为传播,新文化运动革故鼎新,是中国最早接受近代化的城市之一。安庆文化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重要力量,是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先驱之一,也造就了安庆辉煌的近代文化。

  安庆文化底蕴深厚、精华纷呈、内容繁杂,涉及宗教、文学、戏曲、艺术、教育、思想、书画、科技、民俗等众多领域,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影响广泛深远。

  安庆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烙上浓厚、独特的安庆地域特色。安庆文化的核心区域为安庆地区(“府属六邑”),受其辐射深远、基本覆盖的区域有池州地区及铜陵,六安地区的舒城、庐江县,江西省彭泽县、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明清以来,安庆文化与徽文化互动交流频繁,但都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共同构成安徽文化的主体。

  二、安庆文化的主体内涵

  (一)禅宗文化

  佛教在安庆流传历史久远。达摩于梁武帝年间来中国传教,收授慧可。慧可卓锡狮子山、司空山,为中华禅宗初祖。三祖僧璨自二祖授衣钵后,“遁迹司空、天柱间十五年,作《信心铭》”。安庆境内仍留有二祖寺、二祖禅堂、三祖寺等诸多禅宗祖庭寺庙。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都在安庆留下修禅遗迹,方以智为禅宗青原派传人。唐宋年间,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安庆由此成为中华禅宗圣地,太湖赵氏世祖深受佛教思想的熏陶,构成以儒佛兼融的家学渊源。赵朴初继承发扬赵氏家学,提倡“茶禅一味”,成为杰出爱国宗教领袖和一代宗师。

  “禅”者,顿悟也,是一种心理宁静状态下的意识冥想,强调对“心”的认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是中国佛教最大的流派,作为中国化的佛教文化,融入了整个中国社会生活,与中华文化相互影响渗透,共同推动中国文明的发展。

  (二)戏剧文化

  安庆是中国戏曲发祥地之一。先秦六乐之《夏窬》在潜山县薛家岗遗址发现,证明安庆存在原始戏曲艺术形态,三国孙策攻皖城“得百工鼓吹部曲三万人”,可见当时“百戏之盛”。明清时期安庆戏曲鼎盛,名伶辈出,有“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之说。明代后期阮自华返乡定居安庆创办阮氏家班,盛行昆曲。明末清初阮大铖重建阮氏家班,一时“名满江南”,誉为昆曲皖上派,为安庆戏曲发展奠定基础。

  明末清初,以石牌为中心地区形成的戏曲班社,融昆曲和青阳腔之精华为一体,到清康、雍时代形成独立的剧种——徽剧(弹腔、乱弹、安庆腔)。乾隆五十五年(1790),怀宁艺人高朗亭率以安庆戏班艺人为主组成的“三庆班”晋京祝寿献艺。安庆四大徽班进京后驰骋剧坛100多年,逐步取代昆曲,并吸收汉剧、秦腔等曲调、剧目和表演方法,产生被誉为国剧的京剧。潜山艺人程长庚主持三庆班,冶徽调、汉调和昆腔等于一炉,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

  安庆有丰富的戏曲土壤。除徽剧外,还流行着众多小戏小调,如岳西高腔、桐城歌、太湖曲子戏、宿松文南词等。黄梅调源头为流行于皖、鄂、赣交界地区的采茶戏,清咸丰年间,在皖河流域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融汇采茶戏、花鼓调、莲厢、桐城歌和徽剧等艺术而产生质变,以平词唱腔形成和本戏产生标志了一个新剧种——黄梅戏在安庆诞生,亦称“怀腔”、“府腔”、“徽戏”。 1926年进入省城安庆演出,确立以安庆官话作为演唱标准,唱白趋向统一,黄梅戏由此定型(采茶戏虽是黄梅戏最早的主源流,但仅为一种简单的说唱歌舞艺术,而作为一种戏曲艺术,安庆是黄梅戏唯一的发源地)。1952年,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为代表的安庆黄梅戏以清新质朴的风格、优美动人的唱腔轰动上海。黄梅戏由安庆地方小戏一跃成为名扬海内外的五大剧种。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因其早期重要作家均系桐城人,故名。桐城派理论体系完整,创作特色鲜明,作家众多,作品丰富,影响深远。

  桐城派的产生和发展既有其社会历史原因,又有地域和文化原因。清初统治者崇尚程朱理学,桐城派开端即以程朱理学作为其文学创作和理论主张的思想基础,注重道统和文统的结合。明代后期,空疏不学之风盛行,而桐城派作家求新求变,从崇尚“义理、考据、辞章”一体到倡导“济时通世”,“治国理政”。安庆背依大别山,面临长江,这种既开放又封闭的地理区位和“耕读传家”的传统,有助于桐城作家的成长。桐城文人依靠航运往返京城、南京等地,既开阔视野,又扩大其影响;桐城派在治学上讲究同辈切磋、宗师相承和书院讲学,形成群体效应,促进了桐城派的传播。

  (四)近代工业文明

  安庆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省治设此后为安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末,安庆为清军与太平军争夺的战略要地。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在安庆发端的“催化剂”。清军占领安庆后,洋务运动派代表人物曾国藩即在安庆创办安庆机器局(安庆内军械所)。制造出中国第一艘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木质轮船,开创了中国近代机械工业和造船业的先河。邓华熙就任安徽巡抚后,倡导实业,安庆办起安徽第一个铸造厂,设立安徽最早的邮局,安庆近代工业在清末民初蹒跚起步。

  (五)中西交流和新文化运动兴起

  安庆是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港口城市,且为上自武昌下至镇江千里长江唯一的北岸重镇,又是安徽省会,故为西方渗入中国内地的要道,吸引了众多西方人来此设教堂、办学校、建医院,进行经济文化渗透。同治八年(1869),发生考生与洋教冲突的安庆教案。安徽巡抚被迫接受英、法两国要求,外国传教活动在境内更为频繁。教会学校、医院中有培德女中、圣保罗中学、同仁医院等。教会活动客观上在安庆培养了一批具有中西学识的人才,开拓了安庆人的视野,促进了安庆近代化。

  1902年,陈独秀与潘赞化等在安庆组织青年励志学社,举行藏书楼演讲会,传播新知,开启民智。陈独秀与房秩五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科学和民主。科学民主思想在安庆境内广泛传播,安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策划地。陈独秀在安庆、芜湖和上海进行的新文化运动,与北方的李大钊形成南北响应之势,在全国引起巨大影响,史称“南陈北李”。

  (六)文教科技的兴盛

  自明代至清太平天国运动以前,安庆社会相对稳定,境内形成一大批书香旺族,秉承耕读传家的古训,重文重教,安庆文化教育兴盛。除官府兴办的府、县学宫之外,安庆建有众多书院,著名的有敬敷书院、凤鸣书院。清末民初,近代学校在安庆兴起。1898年,创办安徽最早的新式学校——求是学堂,1902年敬敷书院与求是学堂合并创办安徽大学堂,开创了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吴汝纶赴日本进行教育考察,回国后在抚署后院创办安庆府中学堂(后迁桐城)。上世纪三十年代,国立安徽大学为全国十三所名校之一。

  各种形态的文化,在安庆历史上争奇斗艳,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现有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16处,省级文保160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种,省级非遗23种。

  三、安庆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 兼融并蓄的开放性。

  安庆地处吴头楚尾,南北交集之地,又有长江水道之利,具有“控制吴楚、保障江淮”的重要战略位置。这种独特地理优势和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移民,推动了各种文化与安庆本地文化的交流融合。在清代,安庆为安徽省省会,是与上海、南京、武昌、重庆齐名的“长江五虎”城市之一,商贾云集、人文交汇,安庆文化正是在其独特的地理中兼容众善,通过战争、宗教、人口迁徙等渠道吸取了众多文化的优秀成分,实现了安庆文化繁荣与升华。

  安庆文化融中西为一体,铸造得风气之先的优势。明末清初,西学东进,安庆知识分子吸收西方文化,为安庆近代文化发展做了准备。作为开放性的学术流派桐城派成员就超千余人,遍及十余省及日本,并开启了解世界、学习西方、西学中用的历史进程。姚莹所著《康輶记行》,考察了英国对印度、尼泊尔的侵略以及在西藏的活动情况;吴汝纶为严复译著《天演论》作序;桐城派晚期代表人物曾国藩在前人“师夷长技”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师夷智”,并努力付诸实践。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试制枪炮、蒸汽机和小火轮乃全国首创,由此开启中国近代工业,在器具物质层面上开创中国近代化进程。

  安庆文化集千古之智,造就出一批扬名中外的集大成者。李公麟师承顾恺之、吴道子等前人画家,独创“白描”画技和风格,被誉为“宋画第一”和“天下绝艺”。方以智打通儒释道,建立三教归“易”的理论体系,其所著《物理小识》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被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派”大学者。

  安庆文化汇百家之长,推动了黄梅戏和徽剧的诞生与繁荣。黄梅戏成长历程就是博采众家之长、兼收并蓄的历史,在继承融汇的基础上逐步成为面向大众雅俗共赏的知名剧种。“徽剧”的发展过程更是一部不断吸纳其他优秀声腔优点、自成新兴声腔的历史。以高朗亭、程长庚为首的安庆徽班,博采众长、融南腔北调,开京剧之先河,奉为国粹。

  (二)引领潮流的创新性

  从桐城派三祖继承明代学术精神,到折中调和汉学和宋学,致力于理论创新,强调“经世致用”,继而到曾国藩加进“经济”要素,强调文学要研究有用之学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社会政治服务。使桐城文派生生不息,成为主流文化,统领清朝文坛数百年。安庆戏剧文化的昌盛既是安庆文化开放性的体现,又是不断革新超越、求新求变的结果,成就了安庆戏剧之乡的美誉。

  发端于安庆的新文化运动,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先驱们致力于文化创新,把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引进中国,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旧思想、旧文化,宣扬自我解放,富有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加速了中西文化的整合和主流文化的重构。

  (三)生生不息的传承性。

  安庆文化历史悠久,世代传承,形成了一条从未中断的文化链。新石器时期即创造出“薛家岗文化”;春秋时期形成了古皖文化,汉时产生我国第一部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是中国爱情故事首部经典力作,家喻户晓,千古流芳。其后虽有所衰落但仍薪火相传。至明清时期,安庆文化进入了繁荣和鼎盛时期,禅宗文化、戏曲文化、桐城派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独具安庆特色的地域文化。安庆历代名人辈出,灿若星辰。宋代“第一画家”李公麟,明朝杰出思想家方以智,“照古腾今”的清代书法家邓石如,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出使琉球名臣赵文楷,文学家方苞、姚鼐、刘大櫆、戴名世、徽班领袖高朗亭,京剧鼻祖程长庚,新文化运动旗帜、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佛教领袖赵朴初,道教领袖陈撄宁,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美学家朱光潜,文学家张恨水、诗人朱湘以及两弹元勋邓稼先、将军外交家黄镇等历史文化名人、艺术大师和科技精英都诞生于安庆。

  崇尚教育是安庆文化世代相袭的传统。清代桐城张英一门出举人、进士80余人,太湖赵文楷一门四代翰林。清末安庆兴办的学堂在数量、种类上均居全省之首。全省第一个图书馆、第一所女子学校,第一所现代综合性大学均在安庆创立。至今安庆教育依然硕果累累,成为亮丽的城市名片。

  (四)治国安邦的进取性。

  安庆文化深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影响,试图用文化的教化功能治国安邦。桐城派就是在清政府以程朱理学教化天下和文人以文学肩负社会责任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以文载道”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洋务运动开启西学先河,力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抵御外侮、救亡图存。新文化运动以开启民智为已任,鼓吹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安庆文化正是在仁人志士治国和救国历程中创新了文化的历史使命,成为安徽主流文化。

  毋庸置疑,安庆文化创造了辉煌,但文化对经济的激活功能却远远未能发挥。文化繁荣,经济落后。究其原因,由于安庆历史上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秉承明哲保身和因循守旧;深受佛教文化影响,安于与世无争而不思进取;深受农耕文化影响,满足自给自足和小富即安。造就了安庆文化从物态到心态,从形式到内容,都存在着浓厚的农耕文明和民俗特征,重人文轻科学,重功名轻实用,重理论轻实践。由此派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保守性。虽然对现代文明接受较快,但往往是被动的、甚至是被迫的,反映出安庆文化内在矛盾的两重性。传统思想中守旧、被动的因子阻碍了先进思想的传播,过多的陶醉于厚重的人文历史,知先而行后。纵观近现代,安庆文化常常在全国首开先河,最后又销声匿迹地融入全国文化之中,安庆虽然发生许多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但对安庆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式微。

  四、安庆文化开启和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各种文化在安庆融汇激荡,引领潮流,先后掀起一波又一波高潮,上演了一幕幕华彩乐章,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安庆是洋务运动暨中国近代化的发源地。创办于安庆的“安庆内军械所”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中国近代化由此发端。随着“安庆内军械所”以及后来的江南制造局等许多近代军工企业的建立,推动中国机器制造业、纺织业、矿冶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科技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安庆内军械所”造就了第一批军工科技人员,成为我国近代科技的重要力量,徐寿、华衡芳等科学家大量翻译西方科技书籍,传播科技知识,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储备技术和人才,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奠定基础。“内军械所”也对安庆科技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示范和推动作用。近现代安庆创造众多的中国第一、安徽之最,涌现出邓稼先、慈云桂等一大批科技界领军人物。在当今的两院院士中,安庆籍人士就有数十人。这种科学探求的传承,正是安庆文化长期滋养的结果。

  (二)皖江变法和安庆起义推动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

  安徽巡抚邓华熙推行系列改革,修铁路、开矿山,设邮局、通航运,练新军,办教育等,史称“皖江变法”。在安庆为主的皖江地区开始中国近代化第一次全面尝试,皖江变法有力地推动了安徽近代化,也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实践。

  清末,安庆是较早进行民主革命宣传的地区。1905年,桐城人吴越刺杀清廷五大臣,震惊清廷,震动全国。安庆爆发徐锡麟领导的巡警学堂起义和熊成基、范传甲领导的马炮营起义具有鲜明的反清民主革命的性质,是具有全国性意义的武装起义之一,更是辛亥革命威武雄壮的前奏曲。安庆武装起义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中国政治制度变革作出重要贡献。

  (三)“新文化运动”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近现代化

  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基础是在安庆产生。清光绪年间,陈独秀为“救亡图存、开通民智”在安庆举办藏书楼爱国演说会,创办《安徽俗话报》,第一次举起“新文化”旗帜,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吹响了思想解放运动的进军号。陈独秀在安庆的革命宣传在安徽播下反帝反封建的火种,为日后新文化运动奠定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安徽知识界特别是青年的思想转变及此后安庆新军起义起了直接推动作用。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改为《新青年》)。《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向封建礼教发动猛烈的进攻。从创刊到1918年底,《新青年》都是陈独秀一人主编,后随陈独秀迁北京及返上海,而早期《新青年》的作者群也几乎全出自以安庆为核心的皖江地区,可以说没有陈独秀就没有《新青年》,没有《新青年》就不会有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帅,安庆成为新文化运动发源地。

  陈独秀首倡的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白话文,宣传西方进步文化,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上一场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带来了文学全面革新和解放。

  作为省会,安庆文化界、教育界思想活跃,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安庆知识界努力进行教育改革、社会改造,积极推广白话文与新式教育,改革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给安庆文化带来新思想,有力推动了安徽思想和文化的近代化。

  五、安庆文化为中华文明作出独特贡献

  (一)禅宗文化深化了中国文化的意境

  禅宗在安庆生根开花,是安庆人文的重要内容。禅宗文化在安庆的发展,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安庆文化生命力的体现。达摩所传的西方经典和修禅方法,变革成中国式的佛教禅学,五家七派,衣钵传承,最终作为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几乎溶入了整个中国社会生活,构成了中国特有的社会历史现象,大大深化和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品味和意境。禅宗文化是安庆地域文化传播海内外最广泛的文化现象之一。安庆的文学(散文、诗歌、民间传说等)、艺术(绘画、戏曲、说唱)、哲学思想也深受禅宗思想浸润。以天柱山、浮山、司空山、小孤山、妙道山和花亭湖、皖河为代表的皖山皖水不但自然景观秀美,更因禅宗文化增添了安庆山水的人文色彩和独特魅力。参悟禅宗文化之精华,有助于领悟安庆山水的人文意境,增进人与自然的沟通,也是打造安庆禅宗文化旅游的新路径。

  (二)“桐城派”开启中国文学史上一代新文风

  桐城派的兴起是安庆文化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桐城派是唐宋文章、程朱理学和清代学术的综合体,它把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传统道学的脉络和传统学术的精髓结合在一起,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论和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桐城派在思想上“阐道翼教”,在文体上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提倡“清真雅正”,自成一派,独具特色。桐城文派开启一代文风,带动天下文章写作,在清代文坛上独领风骚。

  桐城派前后绵延两百多年,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是中华古代文学中的一座丰碑。桐城派不仅在文学上影响极大,在经学、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提出诸多引领时代的主张,其经世致用、放眼看世界的理念,拓展了桐城派的思想境界,创新了文化的历史使命,开辟了中国文学“文以载道”的新风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和西学传播都产生重要影响。

  (三)戏曲文化为中国戏剧做出重大贡献

  安庆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是徽剧、京剧、黄梅戏的发源地。“徽班进京”成就国粹京剧。黄梅戏根植于民间,始终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雅俗共赏、通俗易懂,拥有广大的观众群,人听人爱,常看常新,成为安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安庆的戏曲文化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是安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走向市场,让世界了解安庆,安庆戏曲文化大有可为。

  安庆为中国戏曲艺术贡献了许多顶尖人才,反映了安庆地区深厚文化底蕴。安庆戏曲文化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对研究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尤其是在文学、戏曲戏剧、民俗、民众思想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为中国戏曲推陈出新提供了典范和路径。座落于怀宁洪铺镇金鸡碑,是研究我国戏曲史一项重要实物史料,金鸡碑为戏神碑,正文“金鸡社令正直之神位”清晰可见。中国电影“金鸡奖”即名源于此,可见安庆戏曲文化在中国戏曲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曾在安庆发自内心地说,我到安庆是朝圣来的,安庆是中国戏剧的圣地。

  六、传承安庆文化,建设“文化安庆”

  安庆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和物质遗产。传承安庆文化,就是要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发挥文化优势,推动安庆经济社会发展。

  (一)加强对安庆地域文化研究开发。

  安庆文化作为独特的地域文化,具有范围广、时间长、影响大、品位高等特征,其变通开放的宽广意识(以皖江变法、洋务运动领导者和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父子及《新青年》早期作者群为代表)、兼容并蓄的文化襟怀(以方以智、邓石如等集大成者和高朗亭、程长庚、蔡仲贤、严凤英等艺术大师为代表)、一脉相承而又不断超越的创新传统(以桐城派“八大家”和陈独秀文学革命为代表)和灿若星河的历史名人大家,极为罕见地集于安庆一域,使安庆文化耀眼于中国乃至全球。因此安庆文化的整理、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安庆精神“崇文尚德,务实创新”是安庆文化的应有之义,我们应当弘扬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创新,使安庆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交相辉映,成为既保持传统特色,又富有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化。增强安庆文化感召力,提升安庆名城凝聚力,激发广大市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目前安庆文化研究处于分散无序状况,势单力薄,对安庆文化的定义、体系、精神实质也没有一个共同认知,政府应加大对安庆文化研究的专项扶持,使安庆文化发扬光大,发挥文化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保存历史文化记忆和延续性。

  安庆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底蕴、品位、气派是其它地域文化所不可比拟的。即使与历来齐名的徽文化相比较,安庆文化在开放性,创新性和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地位、作用等方面也远为突出(徽文化在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商文化等方面又胜过安庆文化)。历史文脉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根、是城市软实力和价值内核的集中体现。一座城市只有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才会有特殊魅力和吸引力。安庆地域文化是我们独有的宝贵资源。我们要牢固树立“发展不以牺牲安庆地域文化为代价”的理念,牢固树立“文化立市”和“工业立市”并重的理念,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保护安庆文化和名城整体历史文化风貌,守住城市文脉,留存城市记忆。要加强对安庆历史街区、名人故居、文物古迹等物质要素的保护,还要注重对民俗风情、历史街名、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改变安庆“有史可讲、无史可看”的窘境,借鉴景德镇市的做法,建立“安庆名人馆(安庆方志馆)”,集中展示安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的风采,打造安庆地域文化个性之城、特色之城,真正体现安庆是一个有“文化”的历史名城。

  (三)铸造品牌亮出城市名片。

  品牌是城市的名片,富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精品反映了城市形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黄梅戏是安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要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黄梅戏为切入点,彰显魅力安庆文化品牌,体现安庆文化深厚底蕴和活力四射的城市气质。安庆城区蕴藏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但在城区,游客没有多少历史文化名城的感觉。我们要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深刻反思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关健在于转变城市发展理念,让城市始终闪耀着璀璨的文化光辉。把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到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功能区划等各个方面,让安庆文化精髓贯穿于城市化进程之中,力戒“千城一面”的弊端。做好历史文化与山水资源、现代都市与千年古城、城市形态与人文元素结合的大文章。抓紧修订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规划,规划要精准划分北部新城区、老城区、东部新城区功能定位,把老城区界定为历史文化名城示范区、展示区,在加强保护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名人旧居的前提下,提升老城区文化的现代品位,建设标识性文化工程,以及反映安庆历史、文化和当代发展成就的大型文化建筑群(文化长廊、文化广场等),以文化发展规划为构架,整合周边文化资源,把更多的文化元素植入城区,打造充满创造性的文化都市;突出黄梅戏精品文化优势,实施黄梅戏振兴工程,目前,黄梅戏仍多限于传统剧目、古装剧目,反映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现代剧目寥寥无几。首先必须完善丰富剧目的舞台艺术观赏性,从音乐、舞台、灯光等挖掘传统舞台艺术与当代审美需求的结合点。其次必须创新剧目表现形式,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的角度,大力扶持和创新现代剧目,使黄梅戏跟上时代潮流,焕发新的生机。

  (四)开发崇文重教的人文资源。

  安庆自古有重教的传统,尤其基础教育发达,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但本地人才流失与失落现象日趋严重,我们必须在继承崇文重教传统的同时,确立本地人才发展战略,要从大力发展高级职业院校、引进重点高校联合办学、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基地等方面,培养安庆急需人才,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收集和整理全国乃至全球安庆籍高端人才信息,制定研究高端人才引进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建立全市高端科技人才信息库和常态化联系网络,了解他们的研究方向和研发水平,创造条件吸引他们落户安庆,并为他们在安庆生活工作提供良好环境。我省合肥、芜湖等地相继出台高端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安庆师范学院在引进人才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这些经验值得我市借鉴。

  (五)着力提升安庆文化影响力

  由于对安庆文化的研究、宣传不够,外地人只知黄梅戏,不知黄梅戏源自安庆,不知安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更有甚者把“徽班进京”说成徽州人进京。传承安庆文化,还必须使安庆文化走向全省、全国。要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宜开展形式多样的以安庆文化为主题的文化采风;运作大手笔,借鉴央视中文频道“城市一对一”、“文明之旅”宣传、运作模式,把安庆文化精品(包括安庆文化纪录片)打入央视、卫视频道,改变安庆宣传片简单说教模式;鼓励、参与、支持制作拍摄以安庆历史文化重大题材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举办省内外安庆文化周、文化展演活动,借助外力宣传安庆,扩大安庆的知名度。

  (六)组建高规格的全市“文化安庆”委员会。

  “文委会”比照市“土委会”、“规委会”,统筹全市黄梅戏艺术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安庆文化研究开发等大文化方面重大活动、重大事项决策和实施。同时出台全市文化发展扶持政策,纳入与自主创新、工业经济、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同等地位的政策扶持体系。

  安庆市地方志办

  (2013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