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渡江第一船”的烽火故事

发布时间:2020-08-03 浏览次数:

  7月在合肥市滨湖渡江战役纪念馆里,陈列着一面黄色锦旗,上书“奖给水上英雄”,中间“渡江第一船”五个大字十分醒目,落款为“一零六团”。这面锦旗的主人叫陈正华,今年已91岁高龄,居住在我市宜秀区罗岭镇姥山社区。

  陈正华老人(左)近照。 记者 常艳 摄

  7月29日,记者来到罗岭镇姥山社区,眼前的陈正华老人拄着拐杖、蓄着银白胡须,由于年事已高,说话时间一长,他就有些喘,但提起71年前那场战役,他一下子来了精神,连声音也洪亮了:“这件事说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1949年,陈正华20岁。那年年初,他还不知道自己将参与一件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但身为渔民的他却隐隐觉得有大事发生。

  “国民党军队到处收船,把能用的船都破坏了。”陈正华回忆道,还好他家的渔船不大,提前藏了起来,才躲过了破坏。

  八百里皖江是渡江战役的主战场。据记载,当时整个安庆地区渡江前线划分在四个地区:安庆、枞阳、望江和宿松。而安庆江段分为鸭儿沟、大王庙、马窝和前江口至杨林洲;枞阳江段划分为枞阳至铁板洲、桂家坝至长沙洲、汤家沟至王家套、北埂至姚沟4个起渡点;望江江段起渡点部署在莲洲、沟口至华阳渡口;宿松江段则主要选定套口、小孤山至华阳沿线作为渡江强攻的出发点。

  陈正华从小跟随父亲陈文义跑船捕鱼维持生计,他家当年就在枞阳桂家坝,所住的小渔村恰巧就是择定的一个最早的起渡点,那一年的正月初二,他家的木船被解放军征用。陈家父子自小在水边长大,水性好、水域情况熟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父子二人成为第一批10条冲锋船上的水手。

  出发前,部队首长亲自为每一名突击队员胸前都挂上了一个章。陈正华告诉记者,这个章是一个布条,上面写着他的名字、年龄、出生年月等。而那一面“渡江第一船”的锦旗,也正是此时交到他们手中。

  “第一班船就是敢死队,出发前,我们的棺材都准备好了,就是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陈正华说。

  1949年4月20日晚8时,渡江战役开始打响!6个小时后,4月21日凌晨2时,陈家父子和等在江边的10条冲锋船在指导员一声令下后,全力驶向对岸。

  但渡江过程并没有预想的顺利,原本兵力不多的对岸突然增强了部署,开来了两艘军舰,军舰上架起机枪,对着江面扫射。

  陈正华扯帆、父亲陈文义掌舵,在枪林弹雨中,满载着18名解放军战士的木船乘风破浪,子弹打穿了木船、江水涌进船身,陈文义赶紧用葫芦瓢向外舀水;炮弹碎片割断了帆绳、扎进了陈正华的右臂,他强忍着疼痛,紧紧拽着船帆。在陈家父子的帮助下,解放军战士们克服了江面风大雾重,木船起伏摇晃、对岸火力凶猛的重重困难,突破、突破、再突破……半个时辰后,“渡江第一船”穿过敌人的炮火,躲过了敌人岸防工事密集的弹雨,最终抵达对岸。

  到达对岸后,岸边却是敌人设置的障碍物、电网和密集的地雷阵。陈正华船上的黄指导员立即跳入水中,一边清障、一边排雷,陈正华也跟着跳入水中。

  “岸边全是树桩,树桩和电网、地雷引线是绑在一起的,清障的时候要小心把引线、电网剪断。”陈正华回忆道。

  一颗炮弹正落在木船周围。弹片炸开,正在清障的黄指导员腿部受伤,负伤的陈正华也被掀起的气浪冲得老远,父亲陈文义也被炸伤,身上血流如注。

  随着渡江船只一艘艘登岸,陈文义、陈正华父子完成了这次使命。后来,他们才知道,在当天的渡江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以排山倒海之势解放全中国。

  71年过去了,烽火虽已远,但陈正华对国家的信心未变。“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强大。今年的疫情、洪水都会过去,我们最终会赢得胜利。”陈正华眼神坚定。

  (记者 常艳 通讯员 王鸥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