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辉煌史 安徽著华章--—中国共产党安徽百年历程
发布时间:2021-07-20 浏览次数:次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安徽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一百年来,安徽发生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生动缩影和华美篇章。回望党领导安徽人民走过的百年奋斗历程,总结党在安徽的革命实践和成功经验,赓续红色血脉,凝聚精神力量,对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具有重要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安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用牺牲和奉献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安徽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较早的地区,是党组织创建和活动较早的地区。从这里走出了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陈独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重要领导人王稼祥等,涌现了陈延年、陈乔年、曹渊、许继慎等一大批革命先驱者和革命烈士。1921年10月,安徽(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成为全国较早成立的17个地方团组织之一。1923年冬,柯庆施等在安庆北门万安局1号濮家老屋成立安徽第一个城市党组织——中共安庆支部;曹蕴真等人在寿县小甸集成立安徽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小甸集特别支部。从此,安徽的党组织犹如星星之火,在江淮大地上渐成燎原之势。
大革命运动,安徽大地党旗飘飘。1922年到1927年间,在党的领导下,安徽接连发生了芜湖黄包车工人大罢工等30多起罢工斗争。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安徽地方党组织遵照中央指示,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帮助国民党建立各级党部,发展革命力量。1927年春,北伐军挺进安徽,安徽迅速掀起工农运动高潮。国民党右派势力背叛革命,制造了安庆“三二三”反革命事件和芜湖“四一八”反革命事变,大批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被通缉、屠杀,各地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革命斗争进入低潮。安徽的共产党人不屈不挠,接续奋斗。5月,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在湖北汉口成立,继续领导全省人民开展革命斗争。
土地革命,皖西皖南星火燎原。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安徽和全国一样,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同年8月,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从汉口迁回芜湖,恢复组织、积聚力量、开展工作。到1928年底,安徽全境大多数县都建立了县委、特别区委或特别支部。1931年2月15日,第一个中共安徽省委在芜湖正式成立,王步文任省委书记。4月6日,王步文因叛徒出卖被捕,后惨遭杀害,省委遭到破坏。同年5月,中共中央巡视员邓小平巡视安徽党务,指导恢复安徽党的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安徽先后爆发了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请水寨起义和柯村暴动等多次武装起义,组建了红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师三支主力红军和皖南红军独立团,创立了皖西、皖南苏区。皖西苏区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和四支长征队伍之一红二十五军的组建地,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在1955年至1964年授衔的全国1614位开国将帅中,安徽籍将军130人;在全国十大将军县中有安徽的金寨和六安(今六安市裕安区、金安区)两县。从1930年开始,蒋介石先后三次派重兵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皖西苏区军民奋起反击,取得辉煌战绩。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西撤。留下来的红军队伍和地方游击队多次组建或重建,担负起了保卫苏区的重任。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主力近3000人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开始长征,转战万里,历时10个月,于1935年9月成为第一支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红二十五军长征后,留下来的红军战士及伤病员组织起来,重建红二十八军。面对国民党军重兵压境,红二十八军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让革命的红旗始终高高飘扬在大别山上。在土地革命的熊熊烈火中,包括皖西在内的大别山锻造了彪炳史册的大别山精神。与此同时,皖南革命星火迅速蔓延。1934年11月,方志敏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皖南,使皖南苏区成为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江淮儿女浴血奋战。1937年9月,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38年初,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在皖南和皖西集中,整编为新四军。安徽是新四军华中抗战的领导中枢。1938年4月至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先后驻扎黄山岩寺、南陵土塘、泾县云岭,领导新四军及其地方武装深入敌后,在大江南北与日伪军展开了广泛的游击战争,多次粉碎日伪军“扫荡”。新四军被毛泽东誉为“华中人民的长城”。安徽是新四军华中敌后抗日重要战场。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二、第四、第七师先后创立和发展了淮南、淮北和皖江三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控制面积达9.1万平方公里,人口1230万人,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年全民族抗战中,新四军和安徽军民共进行大小战斗7300多次,歼灭敌军10多万人,光复国土面积12万平方公里,无数安徽人民的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新四军在江淮大地与敌人奋战到底,孕育形成了伟大的新四军精神。
渡江战役场景
解放战争,江北江南踊跃支前。抗战胜利后,新四军主力北撤。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和平愿望,悍然发动内战。安徽党组织在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领导地方武装坚持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作战。1947年6月30日起,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安徽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的重要落脚地和指挥中枢。刘邓大军第三纵队分两路进军皖西,恢复了皖西革命根据地。邓小平领导的前方指挥部曾驻扎安徽金寨下楼房56天,刘伯承领导的后方指挥部驻扎安徽临泉韦寨88天。皖西老区人民像欢迎当年红军一样迎接刘邓大军,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献粮棉布匹,半个月时间就解决了部队的冬衣问题,并广泛参与筹集给养、情报侦察、战场救护等工作。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安徽是淮海战役的指挥中心,淮海战役总前委在淮北文昌宫成立,与中原野战军指挥部一起,先后进驻文昌宫、小李家,在安徽萧县蔡洼华东野战军指挥部驻地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留下了唯一一张总前委成员合影。在淮海战役中,地处主战场的江淮二、三分区和豫皖苏三、六分区人民群众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口号的激励下,全力以赴,踊跃支前。据统计,共出动民工160万人次、担架12.5万副,支援牲口36万头、粮食2.1亿斤、柴草5.3亿斤、大小车辆13.47万辆,为取得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淮海战役后,人民解放军以百万雄师,乘胜南下,饮马长江。安徽是渡江战役总前委所在地和渡江的主战场,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于1949年3月22日进驻安徽蚌埠郊区燕山乡孙家圩子,4月初移至肥东瑶岗村,部署和指挥渡江作战。安徽人民响应党中央“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踊跃支前。为了解决部队渡江船只缺乏的难题,沿江北岸一带群众将国民党军南逃时沉入江底、湖底的船只捞上来,将毁坏的船只修补起来,仅用半个月时间就提供民船1万多条,数以万计的民工和船工参军参战。仅安徽无为地区参战水手就有3400多名,涌现出车胜科、马毛姐等渡江英雄、渡江功臣 2164人。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锤炼形成了伟大的淮海战役精神和渡江精神。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曾指出,党在安徽的革命实践充分证明:“鄂豫皖苏区能够28年红旗不倒,新四军能够在江淮大地同敌人奋战到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淮海战役能够势如破竹,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安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历经艰辛探索,取得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各级党组织领导全省人民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而斗争。从1949年到1951年底,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剿匪反霸斗争,彻底肃清了安徽境内的反动势力。1952年1月,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安徽省委,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领导全省的党的组织机构正式形成。省委成立后,组织领导全省人民,开展反封建的土地改革,使千百万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开展城市接管、社会改造等斗争,迅速医治战争创伤,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热情;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使近代以来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的江淮大地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人民在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指引下,迅速掀起了第一次大规模治淮热潮,建设了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4座大型山谷水库,开辟了城西湖、城东湖、濛洼和瓦埠湖4处蓄洪区和18处行洪区,兴建了新中国最大的淠史杭灌区,对治理淮河水患,发展水利灌溉,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1953年5月1日,铜官山冶炼厂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铜水
1956年7月2日至15日,中共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对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作了全面部署。至1956年底,安徽顺利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安徽改天换地,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八大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即便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人民克服种种干扰,仍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曲折中有所发展。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马鞍山钢铁公司、铜陵有色公司、安庆石化总厂、淮南煤矿、淮北煤矿等纷纷投资建设,发挥效益。1953年,铜官山铜矿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铜水,1956年建成中国第一座机械化的露天铜矿;1963年,马钢车轮轮箍厂成功试轧第一个国产火车轮箍;1968年,江淮汽车制造厂自行生产出安徽第一辆汽车。1961年安徽农村实行“田间管理责任制加奖励”的“责任田”办法,得到毛泽东的肯定,在全省大面积推广,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获得较大改善。安徽成为新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原材料基地和商品粮基地。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安徽人民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的改革从安徽开始。1978年安徽出现严重旱灾,以肥西“包产到户”和凤阳“大包干”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展开,以万里为第一书记的中共安徽省委大力支持,使农村改革热潮在全省范围内迅速兴起。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支持安徽农村改革;1982年1月,中央印发《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安徽推向全国。之后,安徽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不断深化农村改革。2000年3月,安徽成为全国农村税费改革唯一试点省,举全省之力进行改革探索,实现了“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分配关系、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的改革目标。为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探索了新路,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2005年,安徽全省比全国提前一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使在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率先在安徽退出历史舞台。
1979年7月,邓小平游览黄山,发表了重要谈话,提出“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开启了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纪元。经过40多年的发展,安徽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进入全国旅游“第一方阵”。
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比武” 王彪/摄
进入新世纪,在国家实行中部崛起战略和扩大内需政策的激励和带动下,安徽实施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创新推动等发展战略,深入推进“861”行动计划,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谱写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据统计,1978年到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由114.1亿元提高到17212.05亿元;财政收入由22.5亿元提高到302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25元提高到21024.21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13元提高到7160.46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安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坚持下好创新先手棋,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全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化建设取得显著进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原始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九章”量子计算机、“嫦娥钢”“质子刀”“量子显微镜”“墨子号”实验卫星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相继问世。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安徽创新馆启动运营。首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于2021年4月举行,发布科技成果1043项,集中展示487件科技创新成果,云签约60项目,金额达282亿元。
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聚地。安徽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强化龙头引领、提升创新能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规模不断提升。目前,重大新兴产业专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梯次推进格局基本形成,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等4个产业基地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202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8%。
坚持守正创新,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安徽顺利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任务。“专利权质押”“区域科创板”等13项“全创改”举措、县域医共体“天长模式”等推向全国。安徽创新实施“一网一门一次”“全省一单”“四送一服”改革,省级行政权力事项保持全国最少。2020年9月,安徽成功获批建设自贸实验区,截至2021年2月底,自贸区内新设立企业3999家,协议引资3195亿元,其中包括蔚来汽车、欧菲光等91家总部类项目;安徽打造高能级开放展会,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向大会发来贺信,从国家层面赋予大会重要定位;安徽高铁运营里程跃居全国第一,2020年合肥中欧班列发运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坚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加快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安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将污染防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格沿江分级管控措施,落实好长江10年禁渔令,全面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长江流域水质达到国家考核以来最好水平,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安徽探索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新安江模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大创新;安徽精心组织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率先推行林长制改革,首个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在安徽揭牌。2019年12月,林长制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林长制由安徽推向全国。
绩溪县通过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助推乡村振兴。初夏的乡村到处满目葱茏。 汪在毅/摄
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安徽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展阶段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迈进,GDP由2016年2.6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3.9万亿元,从全国第14位提升到第11位;人均GDP从全国第25位提升到第13位;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迈进,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加快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连续9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发展格局从“承东启西”向“左右逢源”迈进。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覆盖,安徽在全国的位势越来越突出;发展成色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回望奋斗路,满眼尽芳华。中国共产党在安徽的百年奋斗历程如同一幅壮美的画卷,恢弘灿烂。安徽百年历程雄辩地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
启航新征程,阔步再出发。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大江南北,淮河两岸,一幅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锦绣画卷正徐徐展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安徽人民团结一心、开拓进取、顽强拼搏,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安徽篇章!
(此文转载于《安徽党史方志》 作者:程中才 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