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徽岳西:“红军洞”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3-05-29 浏览次数:

  坐落于安庆市岳西县菖蒲镇水畈村方冲组的一天然山洞,洞高3.5米,面积约60平方米,原名方冲白云洞,是当年活跃在大别山区红二十八军秘密为受伤的红军战士养伤治疗的地方,故后被人们称为“红军洞”,是岳西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岳西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5 年6月中旬,红二十八军皖潜独立营政委刘正北计划率部袭击国民党驻潜山县王家牌楼和五庙两地的“剿共”部队。由于情报有误,6月19日天刚蒙蒙亮,部队途经潜山水吼岭时,突然遭遇刚驻扎在此的一小股国民党军队的阻击。双方激烈交火,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大获全胜。红军也有30多人负伤,其中有9名重伤员。

  这次遭遇战暴露了红军的作战计划。战斗结束后,这支红军队伍只好撤退至现在与菖蒲镇毛畈村交界的白马潭,然后分两路转移。其中一路人马带着9名重伤员经袁家渡、毛畈,来到张畈。在当地中共西潭区委委员王佐朝、中共张畈支部党员张俊生的帮助下,将红军撤退人员及9名重伤员转移到汪岭一户偏僻人家暂住。考虑到目标太大不安全,于是决定将9名重伤员留下养伤,其他人员撤离。为了确保红军伤员万无一失,张俊生建议,将9名重伤员转移到方冲张屋屋后密林中极为隐蔽的一个山洞内安顿。为了安全起见,张俊生带着红军指战员前来了解白云洞的情况。听说有军队到了汪岭,方冲的村民都吓得跑到山上躲了起来。张俊生知道乡亲们是因为不明真相害怕而躲藏,便让张学明把大家喊了出来,告诉乡亲们不用怕,是红军的队伍。在当地人指引下,当晚张俊生就带领红军到方冲白云洞去实地探察,认为白云洞非常理想而又隐蔽的养伤场所。

  当天半夜,他们就将9名红军重伤员转移到方冲白云洞内安顿下来,留下两名女军医和两名红军战士护理。并安排张学明、张华清、高金华、张在南、杨丙烈、刘凤仪、王德才、张志炳等村民为伤员送医送药、熬汤喂饭、站岗放哨。此外,高金华还利用他的理发手艺义务为红军理发。

  为了掩人耳目,天刚蒙蒙亮,又安排9名红军战士扮成重伤员用担架抬着经水畈、撞钟河,辗转来到与潜山五庙交界的南山岭。几天后,南山岭又故意传出红军“9名重伤员”全因伤重病死的消息,还有人说见到当地人在山上掩埋尸体。

  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缺衣少食,一开始红军伤员几个人一天只吃一条糕(在水吼岭的战斗中缴获的),后来在张俊生等的宣传下,得到当地群众的大力帮助,不仅严守秘密,自觉承担起保护13名红军战士的任务,还捐出衣物,粮食、蔬菜给红军。三个多月,一百多天!当地善良质朴的村民,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机智勇敢地保护着13名红军战士的安全。他们对山洞内有红军养伤之事守口如瓶,并机智应对“陌生人”造访。同时克服缺衣少食、缺医少药的困难,千方百计为伤员着想,悉心照顾着伤员。直到三个月后9名伤员全部康复归队,投入新的战斗。

  为纪念这段历史,以教育后代,方冲人民于1984年在洞内石壁上刻上“红军医院”四个醒目大字,后又改名为“红军洞”。2000年6月7日岳西县人民政府批准“红军洞”为岳西第三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04年5月31日中共岳西县委宣传部批准命名“红军洞”为岳西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段军民鱼水情的动人篇章,至今在当地仍传为美谈。在长期的保护过程中,粮食局退休老干部张焕荣同志付出了很多,先后通过争取,将通往红军洞的道路接通,并修建了石头台阶,径直抵达红军洞。“红军洞”已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一处靓丽的“红色”风景。(撰稿人:汪俊杰  审稿人: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