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皖西一支队在太湖县城组建37团始末
发布时间:2023-11-30 浏览次数:次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像一把钢刀直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心脏。在此之前,大别山根据地有一支武装力量---皖西人民自卫军一直在此坚持革命斗争。刘家畈会议之后,决定在太湖县城整编两支部队,以皖西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为主力编成新37团。这里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挺进皖西
皖西人民自卫军是一支非常有战斗力的部队,它的前身是从中原突围出来的独二旅一部,他们从鄂西北转战到皖西,1946年与皖西工委书记桂林栖带领的皖西游击大队汇合,随后统一部队领导机构,成立了皖西人民自卫军临时指挥部。至此,这支英雄的部队就由刘昌毅、桂林栖等人领导,他们紧紧依靠根据地人民的支持和大别山的天然屏障,采取游击战灵活机动的方针,声东击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并且在战斗中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许多的皖西子弟参加了这支队伍,在迎接刘邓大军到来的时候,这支部队已经发展到了三个支队4000多人,相当于两个团的武装力量,战斗实力不容小觑。他们长期战斗在大别山特别是皖西地区,包括桐城、潜山、岳西、太湖、怀宁、望江、宿松等地,熟悉大别山的地情、敌情和风土人情,他们神出鬼没,与根据地的人民打成一片,老百姓纷纷传说“当年的红军又回来了!”
而国民党军和地方保安团对他们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据史料记载,1947年4月国民党伪国大代表、怀太师管区司令张凌云(中将)在桐城新安渡被一支队击毙,震惊了国民党地方当局,皖西根据地革命斗争取得一次重大胜利。
解放太湖
一到皖西地区,三纵队在皖西人民自卫军的积极配合下,从1947年8月底开始,用大约半个多月时间,即将皖西各县县城除怀宁县城、安庆外全部解放了,其中桐城、潜山、岳西、太湖、望江县城是皖西人民自卫军单独或为主解放的,宿松县城是二纵队解放的。
10月,当时正值深秋,气候宜人。太湖县城解放后,整个县城都洋溢着活跃欢快的气氛,群众自发地出来欢迎解放军,不少青年踊跃加入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当中,这是太湖县城历史上的第三次解放。残敌已经逃到了安庆城里和江边,利用湖泊、河道防守,山区和平原没有什么明显的敌人,也没有仗打。刘昌毅、桂林栖等领导同志住在县天主堂,一、二大队和教导团进驻在县城和四围郊区。首长们在县城北大街方家花园宴请了三纵七旅旅长赵兰田和参谋长,并留下一张珍贵的合影。
11月4日,刘邓首长到达太湖刘家畈。9日--12日,在这里召开了党史和军史上著名的刘家畈会议。会上,刘邓首长传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和《中国土地法大纲》以及中央最新的指示精神,分析了当前的斗争形势和任务,制定了坚持土地革命,一手拿枪、一手分田的战略方针,号召翻身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积极拥军参军,保卫胜利果实。会议还做出决定,成立皖西区党委、皖西军区和行署,统一领导皖西地区的革命斗争。同时对部队进行整编,将刘邓大军三纵与皖西人民自卫军进行合编,三纵将三个正规团分派到皖西军区下的三个军分区,加强地位和军分区的武装力量,开展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同时将皖西人民自卫军编入三纵,刘昌毅调任三纵副司令员。
整编部队
11月,皖西人民自卫军各支队(各县大队)按照命令分别开赴太湖县城,进行整编。根据上级指示,一支队编入三纵队七旅37团,二支队编入皖西一分区基干团(团长蒋容英,政委方英同)。野战军用于实施机动,歼灭敌人;军区部队则用于拓展地方,发动群众进行游击,消灭地方武装。皖西人民自卫军一支队由原一大队及新组建的潜、怀两个县大队组成,据一支队四大队队长张凯辉后来回忆:“11月6日左右,接到支队部指示,要我将怀宁大队开赴太湖县城郊进行新的整编。我立即集合队伍,从王家牌楼出发向指定地点开进,宁道贵、左德新率领的潜山县大队也到达同一地点,两个县大队在此会合,听说将合编成一个营升为主力部队,大家都高兴极了,还有望江大队也留下了”。
翌日,支队首长召开各大队领导干部会议。政委何德庆向大家传达了刘邓首长决定以皖西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为基础,从七旅抽调一部分基层骨干和团主要领导干部,组成第37团上并升为主力,归三纵(司令员陈锡联、政委彭涛)七旅(旅长赵兰田、政委周维)领导指挥。具体的整编方案是:全团按甲种编制(共约2300人)组成,团部由原一支队改编,团长陶怀德(原七旅20团副团长)政委张力行(原七旅21团副政委),参谋长张舒林(原七旅旅部作战科长)、政治处主任温思生(原七旅组织科长),团直机关还编有直属警卫连(包括警卫、通讯、侦察排)和炮兵连。全团下辖三个营,每个营有三个步兵连和一个重机枪排组成,共约700人。原一支队领导人新的任职命令:支队长胡鹏飞(后曾任海军副参谋长)任七旅参谋长;政委何德庆(后曾任后勤学院副院长)任七旅副旅长;副政委刘秀山任皖西第一行政公署专员;参谋长张有道任皖西独立支队长(拟派到江南敌后去开展游击战争,为迎接大军渡江作战准备)。
会后,各营(大队)按照整编方案,分别整编自己的队伍。整编进行得很顺利,一两天就完成了,并补充了武器装备,配发了冬棉军衣(大部分是黑色的)。在整训期间,部队依然开展掩护地方建立政权和土改工作,扩大地方武装。
团首长很快到职。随后,便在太湖县城西郊张家畈(据考证应为曹家畈)召开全团成立誓师大会,并传达刘家畈会议精神,参加大会的有三纵队、皖西军区和七旅首长。会议首先由七旅旅长赵兰田宣读了刘邓首长《关于组建第37团和团领导干部任职命令》,宣告第37团成立。接着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副司令员刘昌毅、皖西区党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桂林栖、七旅副旅长何德庆等领导分别讲话,除了表示祝贺外,陈锡联司令员还要求新成立的第37团要很好继承和发扬老37团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注:原八路军嵩岳军区六支队37团,是个特别能啃硬骨头的老部队。抗战胜利后,该团改编为中原军区一纵三旅七团)。最后,团政委张力行代表全团指战员表决心并作出征动员。
转战皖西
誓师大会后,37团随即踏上新的征途。上级为了显示我军力量和重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之决心,以及锻炼部队,在旅首长指挥下跟随三纵主力做环绕大别山之行军。战士们都穿着新棉军衣,精神抖擞,一个接一个地从太湖县城出发,浩浩荡荡向太湖西北方向前进。
留守太湖的部队在张有道队长率领下,开展掩护、配合李英县长的政府工作。后来三纵队教导团两个大队也来到太湖,一起在太宿望三县交界地区活动,并解放了宿松县城。12月,国民党25师进驻太湖后,为避敌锋芒,主动撤离县城转到猫儿岭,每天派小股武装到城边抓“舌头”,扰得敌人不得安宁。月底,敌25师主力转向英山后,县城只有土顽,部队又去攻打县城,土顽如惊弓之鸟逃往望江。这样,又占领了太湖县城,并在县城欢度了1948年元旦。
2023年4月采访原一支队90多岁的老兵王平回忆说,“(部队)从太湖往湖北方向,到黄梅,蕲春、浠水、黄安、广吉(音),这是走的路线。日夜走了七天,吃了几餐饭不记得了。当地老百姓手上捧着饭(先前部队安排的),我们顺手拿一点,不是天天有。有几天没吃饭了,准备煮饭,走在浠水半路上,国民党飞机又来了。行军背包上插着槎叶、头上带着藤条编的帽子,(行军队伍)两边走的像山一样。主要是国民党想我们停,但是飞机你打你的,我走我的。因为伪装着像山一样(国民党飞机)不容易发觉。然后我们就想法子(办法避开了敌人)。因为一天要走五六十里、七八十里路,(我们)都很疲劳,文工艺术团的唱呀唱呀,提振思想。到晚上走不动了,走了七天七夜脚受伤了,后面有一个收营队。行军时,官兵一律平等。团长、营长自己马不骑,把马给生病、负伤、脚走跛的伤病员(骑),团长、营长背着干粮、被子、枪支跟着马后面走影响大家(团长、营长以身作则,鼓励大家),讲着都伤心。一直走到广吉(音)镇。”
“这次部队整编是当时皖西革命形势发展的标志,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形势发展得如此之快,是我们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刘昌毅将军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南征北战
据地方党史记载,1947年10月31日,三纵七旅旅长赵兰田等率部在县城与刘昌毅、何德庆、胡鹏飞、刘秀山、张有道等会合。11月中旬,皖西一支队与七旅再次在太湖会师,一支队改编为七旅37团,何德庆、胡鹏飞分别担任七旅副政委和参谋长。
后来,经二野司令部批准,第37团又归属皖西军区。1949年4月,在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后,编入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十军三十师(司令员陈锡联、政委谢富治,军长杜义德、政委王维纲,师长马忠全、政委鲁大东),番号改为第90团,随大军进军大西南,1950年编入第三兵团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自此,皖西部队数千余名指战员汇入到刘邓大军南征北战的滚滚洪流。(太湖县委史志研究室 陈健)
附:
原一支队烈士生平摘录:王学祝,男,生于1930年,潜山县五庙乡人,1947年参加皖西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后任第3兵团第10军30师90团3营机炮手,1949年4月随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在江西、四川等地参加过多次战斗。1950年,在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底堡乡征粮剿匪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0岁。现安葬在沐川县烈士陵园。
参考资料:
1.张凯辉回忆文章《黎明的曙光--艰苦战斗在皖西》
2.张有道回忆文章《坚持大别山游击战争--太湖战斗纪实》;
3.刘昌毅回忆录《两渡汉水,驰骋皖西》;
4.王建军口述:《五庙王大屋被服厂的回忆》;
5.摘自中共太湖县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太湖地方史1919--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