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歌又添新曲 清代桐城歌史料在日本发现
发布时间:2024-02-28 浏览次数:次
近日,桐城市委史志室工作人员在日本的学术网站上发现一组清代流传到日本的桐城歌资料,该组资料出版时间从1831年-1898年,拥有完整的曲词和曲谱(工尺谱)。
桐城歌是起源于“桐城派”的故乡——安徽省桐城市的地方民歌,他既是一种韵文形式的民间文学,又是融词、曲、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明代桐城歌就有记载,《明代杂曲集》里摘录桐城歌25首,明代文人冯梦龙在《童痴二弄·山歌》中收录桐城歌24首,明人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指出:“嘉、隆间,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桐城歌’‘哭皇天’之属,自两淮以至江南。”明万历年间顾起元在《客座赘语·卷九·俚语》里记载:“里弄童孺妇媪之所喜闻者旧惟有《傍妆台》《驻云飞》《耍孩儿》……后又有《桐城歌》《挂枝儿》《干荷叶》《打枣干》等,虽音节皆仿前谱,而其语益为淫糜,其音亦如之。”万历年间戏曲选本《风月词珍》(《词珍雅调》之一种)中选用了54首桐城歌用作其唱腔曲牌,这是属于较早的在戏曲唱本中发现的桐城歌记载。这些文献足以证明桐城歌在明中叶就传唱于世、风靡一时。
到了清代,桐城文人尤其是“桐城派”作家,从桐城歌谣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桐城接江趋淮,河埠陆驿自古车水马龙,素有“七省通衢”之称。凭借“七省通衢”的特定地域条件,桐城歌迅速传播到湖北黄梅一带和江浙吴语地区,并在湘、鄂、皖、赣以及浙西地区等广泛地域内,形成一条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桐城歌谣文化带”。对于吴中山歌、扬州清曲和土家族“女儿会”情歌等民间歌谣的繁荣发展来说,桐城歌功不可没。乾隆九年(1744年)《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一书中收一首桐城歌,以其类型归为吴歌。之后又有清代文坛桐城的代表人物姚兴泉对自己的家乡做了桐城歌谣150首,收录在其《龙眠杂忆》著作中。除此之外,当时还有一些当地的田野农夫和其他文人雅士作有桐城歌,都被零散的记录在地方志或别的文献里。
清代中日贸易频繁,作为明清俗曲曲牌之一的桐城歌,被纳入到日本吸取外来的音乐“清乐”之中。目前在日本发现最早、流行最广的桐城歌,是收录在日天保二年(1831年)葛生龟龄《花月琴谱》的《桐城歌》:“玄德纷纷在冀州,借兵迎请寿亭侯,排开阵势在荒郊,探子纷纷回来报,曹操闻言心内忧。”这首桐城歌是典型的七言五句式,说的是关羽千里走单骑护嫂寻兄忠义类的故事;桐城歌不仅是一种文学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曲牌,在日本学者波多野太郎所藏53种清代曲集里,就有22种收录了<碧破玉><桐城歌><双蝶翠>为曲调的联合套曲;如《三国史》(又称《三国志》)就是由<碧破玉><桐城歌><双蝶翠><四不像>为曲牌的套曲。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开始,“清乐”渐渐在日本衰败,桐城歌也就此不再盛行,但作为明清时期十分流行的曲牌,桐城歌在其发展最鼎盛阶段,影响不仅在“两淮以至江南”,甚至一度传到了海外,被当时一些日本的音乐家收录到其著作中,曲词、曲谱得以保存和发现,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戏曲的第一手资料。
同时,桐城歌也是黄梅戏的来源之一。桐城歌原生态曲调和歌谣成为黄梅戏演员的必修课之一。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从小在家乡就爱唱桐城歌,并且将桐城歌音调引入黄梅戏唱腔中,黄梅戏花腔小调《新八折》就有很多桐城歌原生态音乐成分。当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尤其喜爱桐城歌,学唱桐城歌,从桐城歌中体味黄梅戏的“原生态”韵味。通过普及传唱,已有一大批人喜爱桐城歌、会唱桐城歌,从田间地头到中小学校,从街道社区到乡镇广场到处歌声悠扬,从而使桐城歌得到有效地传承和保护,其影响广泛而深远。
近年来,桐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桐城歌的抢救保护工作,挂牌成立“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拨付专项保护经费。目前已搜集整理出桐城歌原始资料8000余首,整理出版了《桐城歌谣》《桐城传统儿歌三百首》《桐城歌》《桐城歌研究论文集》和《吴楚遗韵--桐城歌》大型画册;2017年还建立了“桐城歌展厅”,详细介绍了桐城歌的起源、挖掘、保护、传承与推广,为更好展示“桐城歌”提供了有效载体;2019年在桐城市新八中、中华职业学校、卅铺中心小学、沙铺学校设立国家级非遗项目“桐城歌”校园传习所,桐城歌走进中小学生课堂,成为青少年传统教育和道德熏陶的乡土教材。桐城市现有100余人组成的桐城歌无伴奏合唱队,有国家级非遗《桐城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安庆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桐城歌》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桐城歌》校园传习所1所。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桐城歌也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传承人将桐城歌这一非遗文化与倡树新风相结合,走上舞台,唱出新声音、歌颂新变化,古老的非遗文化正在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撰稿人:湛峰 审稿人: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