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镇
发布时间:2017-08-01 浏览次数:次
黄镇(1909——1989),乳名百知,又名佩寰,学名士元,今横埠乡黄山村人。黄镇生于农民家庭,20年代初期,因受五四运动进步思潮的影响,立志追求真理。民国14年(1925年),先后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学画。在大学期间,他积极带头参加进步学生运动。毕业后,在家乡浮山公学任美术教员,后因支持进步学生而被解职。在友人的介绍下,他充当了冯玉祥部队的文书。民国20年12月,他参加了著名的宁都暴动,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次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五团政治部宣传干事、宣传科长,并参加中央苏区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黄镇以饱满的革命热情致力于政治工作,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创作出大量感人至深、鼓舞士气的写生画。后汇集出版的《长征画集》,成为长征仅存的形象史料和珍贵的艺术品。他还创作了歌颂长征胜利的《一只破草鞋》的剧本,在红军中组织演出,给战士们以极大的教育和鼓舞。
民国24年至民国37年,黄镇历任红五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总政宣传部副部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兼太行军区政治部主任、太行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和区党委副书记、晋冀豫野战军第九纵队政治委员等职。黄镇为太行军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分工指导争取和瓦解伪军的工作中,正确地执行中共中央的政策,开展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使八路军在敌占区的工作重新活跃起来。在太行军区的部队中他领导士兵开展尊干爱兵运动,大家革命情绪十分高涨。在他领导下,太行军区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文艺创作大有发展,他被誉为是文武双全的政治委员。在国共和平谈判期间,黄镇任军调部执行小组中共驻新乡首席代表(少将衔),与国民党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解放战争开始后,他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进入伏牛山区,策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不久,他调任总政一室主任,负责全军组织工作。在他的组织和参与下制订出《政工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转入外交战线,历任匈牙利、印度尼西亚、法国大使和驻美国联络处主任等,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奋斗了27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政绩显著,深受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信赖。他在任驻印度尼西亚大使时,上任不久,即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陪同周总理参加了亚非会议,积极稳妥地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同亚洲各国建立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外交方针,有效地促进中国与印尼两国的友好关系。
黄镇随同周总理访问亚、非、欧等14国,并积极参与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关系“五项原则”及对外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的制定工作。
中印边界冲突后,黄镇作为中国政府特使出访亚非6国,通报中印边界冲突真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在任法国大使期间,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圆满地完成许多重要的外交使命,为中法关系的发展作了积极的贡献。他主持了中国同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的建交谈判。他还兼任中美在巴黎接触的中方代表,为促进中美关系的发展做了许多有效的工作。在任中国驻美国联络处主任时,他广交朋友,积极地促进了美国总统、国务卿以及国防部长等美国高级官员和美国国会一些议员访华,增进了中美双方的相互了解,使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友好往来不断发展,卓有成效地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作了准备。
从1977年12月至1982年8月,黄镇调任中宣部第一副部长,并先后兼任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和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等职,负责国内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领导工作。黄镇在领导文化艺术工作中,坚决贯彻和维护“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在他的领导下,文化部系统在较短的时间内,清除了“四人帮”的帮派体系,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各项政策,并从思想上、理论上进行整顿,使文化艺术走上繁荣发展的轨道。在领导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中,为迅速发展中国与各国文化的正常往来,同样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从1982年下半年起,黄镇除担任中顾委委员、常委职务外,仍积极致力于促进中外民间文化交流和友好活动。他多次到贫困地区访贫问苦,特别关心老人、儿童和残疾人福利事业。
黄镇既是卓越的文化工作领导者,又是出色的艺术家。他的《长征画集》已4次出版,并出了英、法、日等外文版,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另《黄镇书画选集》,也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欢迎。黄镇一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长征途中,还是在身处异域的外交战线上,他总是时时心怀故土,常说:“不热爱家乡的人,就谈不上爱国。”解放后,他曾先后5次来到安徽,曾经4次回归故里。1949年9月,征袍未解,就急匆匆地取道南京,回到横埠乡黄山村,看望阔别多年的家乡,向乡亲们传递革命胜利的喜讯,宣传党的政策。1958年,他在驻印度尼西亚大使任上,利用回国述职的机会,于6月份奔赴故乡,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并告诫干部要实事求是,切勿浮夸。1980年底,他任文化部长期间,到安庆考察文化工作,他不顾风寒和劳累,接连两天,先后走访家乡5个村庄、3所学校、1个林场和马鞍山水库。1988年11月,他以中顾委常委的身份,到安徽14个地、市视察,利用这个机会,第四次回到故乡——枞阳。
每次回到老家,都要逐家逐户看望各位乡邻,详细地询问大家的生产、生活情况,并叮嘱乡、村干部特别照顾好“五保”户、困难户的生活;要努力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家乡人民在生产建设中出现什么困难,他都尽心尽力地予以指导和帮助。1958年,他回到家乡,发现黄山村附近马鞍山水库大坝不牢固,便向省政府反映了这一情况。第二年,省里帮助加固水库大坝,使人民安居乐业。县里决定兴建11万伏后方变电所,改善水利设施。他在美国任联络处主任,得知这一消息后,远在大洋彼岸,还写信给水电部部长钱正英,促成其事。他在回乡时,还亲自察看11万伏变电所,详细询问它的效益。他对家乡文化教育事业极为关心,每次回到故乡,总是情不自禁地到浮山中学和家乡小学看望,了解教育情况,切实帮助解决问题。1980年回乡筹资10万元给县城建影剧院。1988年回来,他筹集10万元,分别赠送给浮山和桐城两所中学,以发展教育事业。
黄镇于1989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安葬在他生前战斗过的河北涉县。逝世以后,中共中央给他评价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外交家、我党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领导者”。黄镇逝世后,中共中央为纪念他,编写出版了《将军不辱使命》(邓小平题写书名)、《将军、外交家、艺术家——黄镇纪念文集》(杨尚昆题写书名)两本书,江泽民亲笔为纪念文集题词:“为党为民,忠心耿耿,无私无畏,正气长存。”(图:黄镇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