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例文三:皖山皖水沐春晖

发布时间:2022-03-30 浏览次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庆这块古皖大地在改革开放大潮的不断洗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是安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安庆国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从1978年到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由14.16亿元增加到593.5亿元,增长41.9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年增长8.5%;人均生产总值由286元增加到9800元,增长34倍;全市财政总收入由1.36亿元增加到58.2亿元,增长42.8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年增长13.8%。全市城乡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显现出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改革开放光辉历程

  30年来,安庆改革开放大体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自1978年至1983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开辟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开启了安庆改革的先河。1979年—1980年,安庆地区农村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承包到队”,以及边远山区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等措施,经过实践,效果良好,深受农户欢迎。1981年春,全区普遍推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分为联产、不联产两种形式。到1981年4月,全区60441个生产队中,实行联产的就有48068个,占79.5%。到1983年,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村民组达56392个,占村民组总数的99.94%。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

  安庆的林业改革在全省影响很大。1981年,根据中央和省颁发的关于保障森林发展林业的方针、政策,安庆地区开展了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三定”工作,先在岳西、太湖、潜山等县进行试点,后分两批由点到面展开。到1983年,安庆地区江北8县完成333个公社(镇)2494个生产大队、36146个生产队的林业“三定”工作,分别占应完成数的99.12%、98.03%和97.31%;完成山场面积504440公顷,占应完成数96.61%。1983年,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在巩固“三定”成果的同时,放宽林业政策,调动农民承包荒山造林,农村从而呈现出多种形式林业生产承包责任制。2月,潜山县逆水公社中明大队林场场长官升全,以林场为基础,扩场承包本大队的龙岭、立新、泉水等生产队集体山场和6户社员的自留山,计466.67公顷,成为全省第一个社队林场扩场承包的典型。7月,该公社合明大队社员储浩川承包了本大队边远山场233.33公顷,后又连续承包了大队林场320公顷、社员无力经营的自留山200公顷,经营面积达755.33公顷,成为全省第一个万亩承包造林大户。以后又兴办了造纸业、商业、运输业、饮食业,成立了“潜山县浩川林业开发公司”,1984年9月,省长王郁昭视察时,欣然命笔题写了衔牌。与时同时,潜山县双峰公社田墩大队的田东明为首的7名知识青年,承包了本大队边远荒山66.67公顷。这三个不同类型的典型,当时在全省引起了很大影响。1984年3月,省委、省政府在潜山县召开了全省山区、丘陵林业承包责任制经验交流大会,推广了他们的经验,表彰了他们的业绩,中明林场被评为省先进林场,场长官升全荣获全国林业劳动模范。浩川林业开发公司被安徽省和林业部授予先进集体称号,田东明等知识青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青年造林突击队”称号。自此以后,市内各县林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得到迅速的发展,到1985年底,林业“两户一体”(专业户、重点户和联合体)发展到2370多个,承包山场面积120000公顷,累计造林34873.33公顷。

  安庆的企业改革是伴随着农村改革起步的。1979年,市委组织社会各界支持待业青年开店办厂,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并为在极“左”路线时被打成的“黑店”、“黑厂”平反。没花国家一分钱,当年就兴办了479个生产服务厂、组和商业饮食网点,初步解决1万多名待业青年的劳动和生活问题。1980年初,中央及省委主要领导胡耀邦、万里等多次批示,充分肯定安庆的经验。其后,安庆市委制定了《关于广开门路,发展集体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安庆市集资经营条例》,进一步解放思想,动员社会财力聚资经营,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这些新型集体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具有较大的自主权,表现出蓬勃的活力,对国营和老集体企业产生强大的冲击,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与此同时,市委及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加强对国营和老集体企业的改革,果断地停办70年代初盲目上马的钢铁厂、炼焦厂等特困企业,并利用安庆石化总厂试生产期间的部分留成利润成立联合投资公司,重点改造和扩大一批基础较好、市场潜力大的轻纺企业,总投资达2000万元。1979年底在市纺织厂等11个国营企业进行企业自主权的试点,试点企业在利润留成、生产计划、产品销售、资金使用、人事安排等方面享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权。次年,试点企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2%,实现利润增长38.8%。

  (二)第二阶段自1984年至1991年。

  1984年后,改革的重点由农村向城市,并在多领域全面展开。1984年,中央明确规定土地承包期15年不变,此后家庭联产承包制稳定下来,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安庆各地普遍确立起来。

  与此同时,林业用地政策出现波动。1984年5月,岳西县委主要负责人写信向中央领导推荐“两山(责任山、自留山)并一山(自营山)”,胡耀邦总书记作重要批示:“请万里同志召开会议对山区问题进行研究”……同年6月,在林业“三定”、荒山承包的基础上,岳西县开展并山活动,将山场经营权和林木管护权、采伐权全部下放归农户,由农户自主经营,自由出售。该县组织工作队深入乡村,历时两个多月,共划定自营山13.33万公顷,占该县山场面积85%。在并山过程中,全县260多个社队林场有一半以上被撤掉,林场经营的1万公顷成片杉木林基地也被分批砍光,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除潜山县和郊区坚持“三定”和林业承包责任制外,其他各县对“三定”山林都基本上作了调整,原划定的责任山基本下放到户,对林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1985年以后,各地对并山活动进行纠偏,同时在林业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立足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大力推行租赁经营、反租倒包、股份合作等新的经营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分户承包与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的矛盾,促进了林业的发展。

  在城市改革方面,安庆是全省较早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地区之一。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下达后,安庆掀起经济体制改革的高潮。在随后几年内,全市先后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承包经营,对促进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增强企业后劲,建立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强化企业管理,起了很大作用。1988年,实行承包经营的111个企业,完成和超额完成承包任务的有104个,成功率达93.7%。实行承包的企业,1988年共完成产值81316.8万元,比上年增长13.1%;销售收入103615.5万元,增长33.5%;利税13869.9万元,增长40.5%,其中利润8000.9万元,增长46.5%;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10.6%。在推行企业承包经营的同时,进行招标承包、租赁承包、工效挂钩、优化劳动组合、股份制经营、企业横向联合、企业党组织属地管理、组建企业集团,将工业主管局改为工业公司以及进行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项改革的试点,企业的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方式、投资方式和经营机制等都发生很大变化,活力显著提高。新型集体企业安庆市供销服务公司打破对外贸易长期垄断的局面,在全国首创“民间外贸”,从1984年起的3年内,先后向马来西亚、日本、美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大豆、玉米等44批16.6万余吨,出口贸易总额1.2亿元,创汇2670万美元,形成影响全国的“孙超现象”。1984年国务院批准安庆为开放城市,油品、轻纺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等可以直接从安庆出口到世界各地。20世纪80年代初开设的“安庆之窗”在此期间也快速扩展,建立“安庆之窗”股份有限公司,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经济联合体,在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设有“安庆之窗”63个。“安庆之窗”采取以食品为主、以多种经营为主和以技术协作为主开展横向联合三种形式,灵活经营,被誉为“窗口经济”。

  这一时期,安庆的改革开放取得明显的成果。从1984年到1988年,全市生产建设投资由3644万元增至2.04亿元,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比重由20.7%上升到34.7%,全市生产总值由23.5亿元增至43.5亿元,工业总产值由29.7亿元增至55.2亿元,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由16.65亿元增至38.05亿元,利润总额由1.96亿元增至2.81亿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由11.79亿元增至20.5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由518元提高到1179元。

  (三)第三阶段自1992年至2002年。

  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改革之路。

  农村改革继续深化。1993年12月,二轮土地承包试点在潜山县展开。到1996年春耕前,全市耕地二轮承包工作基本结束。土地二轮承包,强化了所有权,明确了发包权,稳定了承包权,放活了使用权,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二轮承包后,随着大的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开始出现,大户承包、公司制经营等形式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种养加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适应农户承包经营和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政府经济技术机构为主,村级服务组织和农业专业合作服务为补充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90年代中期,各级党委、政府对乡镇企业实施加大资金投入、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措施,乡镇企业得到迅速发展。1996年,市政府组织制定“九五”农业开发总体规划,各县(区)结合实际,确定各自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并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抓基地建设,抓龙头企业、抓名牌产品。全市粮经饲三元结构初步形成,水产、畜禽、茶叶、蔬菜、工业原料林和经果林6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1997年,市委出台1号文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完善融科技、资金、信息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一体的运行机制,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到2000年,全市“公司加农户”龙头企业发展到430个,覆盖50万农户,其中年营销收入千万元以上有27个,超亿元有5个。桐城市霞珍牌羽绒服装和床上用品,枞阳大方食品加工厂生产的系列产品等远销欧洲、东南亚等地区。

  这一时期,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被党和政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减轻和规范农民负担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实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预算制度和专项审计制度,广泛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有效遏制住农户负担增长的势头。2000年,全市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

  工业企业改革方面,以机制转换和制度创新为基本内容的改革稳步推进。20世纪90年代初,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省委“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战略决策,提出“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大变样”的工作思路,在工业战线上大打“主攻仗”、“攻坚战”,实施链条经济发展战略、高起点名牌发展战略、科技兴市发展战略、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民营经济战略,主攻石油化工、建材、机械等工业。特别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市委更加坚定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在工业战线上深化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开始启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1994年,全市有53个大中型企业和小型骨干企业进行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和资产评估。市纺织厂、皮革总厂被列入省级首批30个建制试点企业;10个国有大中型企业被选定进行股份制改制试点,其中市水泥厂、板簧厂等4个企业被列为省级百家改制试点企业;在小型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中进行“先出售后改制”试点;选择部分小型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试点。试点企业大多数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革,普遍依法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建立比较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1997年,全市全面开展企业改革改制攻坚战,重点解决明晰产权、企业转机建制和加强管理问题,全面启动社会保障、再就业工程,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体系,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区管理等配套改革,巩固企业改制成果。为了推进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以企业改制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关于企业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和以企业内部配套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关于深化企业配套改革的意见》,市政府同时出台关于企业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等3个规范性文件,规范企业改革改制行为和操作过程。针对企业改革改制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市企业改革指挥部先后下达60多份配套性文件和规章制度,指导企业改制工作。通过克难攻坚,全市共有4331个工业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其中实施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1887个、实施兼并59个、拍卖524个、出售390个、转让1368个、破产103个,共有1615个企业摘掉名为集体实为私营的“帽子”。改革改制企业共募集资金12.96亿元,其中股金9.22亿元,债务转移落实10.91亿元,企业内部管理机构数比改革前精简28.2%,管理人员减少36%;“两清一查”共清收外欠贷款4.23亿元,个人欠款9897万元。

  商贸流通业改革循序渐进。1992年,针对市场疲软和承包经营中的不足,结合安庆实际,学习重庆经验,逐步推开经营放开、价格放开、分配放开、用工放开的“四放开”改革。改革的50家企业当年实现销售收入5447万元,比上年增长6.5%,市县粮食部门11个试点企业实行多种经营实现利润181.7万元(上年年亏损132.1万元);促进企业后劲项目建设,试点企业投资1220万元更新改造40个网点,增加营业面积7734平方米,新增固定资产1173万元。小型企业通过“租壳卖瓤”、风险承包、合股经营、兼并拍卖等形式实施公有民营改革,全市国有商业有1500多个门点推行公有民营,8家企业进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试点。1994年,全市商业企业继续转换经营机制,抓好企业内部改革,开展企业公司化试点,推进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试点,加大公有民营改革力度,推进兼并、联合、出售、拍卖、破产等产权制度改革。1997年,全市选定17个商业企业申报参加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同时推进企业兼并,鼓励下岗分流、减人增效。到年底,全市有88个市属企业参与了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改制企业44个,其中实行股份制20个,股份合作制24个;实行其他改革企业44个。

  企业结构大幅度调整。1995年—2000年,全市有17个国有企业实施破产。1997年,安庆市被列入国家111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之一,全市先后有6个企业列入国家兼并破产计划。有6个企业被列入国家减员增效计划,减免银行贷款利息5300万元。安庆合成洗涤剂厂破产后,被山西南风集团收购,成立安庆南风日化有限公司,跻身市利税大户行列。安庆石化总厂、安庆汽车板簧集团两个债转股项目获国家批准实施,17.64亿元债务转为股份,使资本结构得到优化。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大力培育地方支柱企业,高度重视优势企业的发展,一手抓扶优扶强扶新,一手抓技术结构升级,着眼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对市直利税300万元以上的盈利大户制订目标责任考核和奖励办法,鼓励发展。通过改组、改制、兼并联合,培育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这一时期,安庆市计划、金融、投资、财税、外贸和外汇体制改革也取得重大进展,政府机构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及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全面展开。

  (四)第四阶段自2002年至今。

  以党的十六大召开为标志,中国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安庆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始终贯穿于城乡各项工作中。2003年7月,市委制定全市经济发展战略思路,坚持追赶式前进、跨越式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大开放、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打造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壮大园区经济、旅游经济、劳务经济三个经济增长点,实施防洪保安、市政建设、信息、科教文化和扶贫开发五大基础工程,把安庆市区建成“双百”规模(100万人口、100平方公里面积)的现代化大城市,形成一核两心三带(以城区为核心,桐城、潜山县城为次中心,沿206国道、沪蓉高速公路、东港高速公路城镇带)的发展格局。

  在农村,开展涉农收费专项治理,遏制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全面取消农业税,认真贯彻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直补;进一步落实土地二轮承包政策,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到2007年,全市承包30亩以上耕地的种植大户4632户,总承包面积54.6万亩,比2004年扩大232.9%,占全市常用耕地的13.3%;切实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及资产管理,规范村级财务公开制度,积极稳妥化解村级债务。深入推进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品牌、农业产业化三项工程,不断优化农业结构,突出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2006年,全市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3512强龙工程”,重新认定10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全年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5家,年营销收入超1000万元的龙头企业达到75个,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32万户。2007年,全市农产品品牌整合,稼仙牌大米和乘风牌精梳棉纱获“中国名牌”称号,鸿润牌商标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称号,联河牌大米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14个农产品新入选“安徽名牌农产品”。

  在山区,林业改革稳妥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速。2003年,全市非公有制造林3.8万公顷,占造林总数的80%,非公有制林业二、三产业创产值6亿元。到2006年,全市造林11.96万亩,其中大户造林、私营企业主造林、个体承包造林约占60%。为适应林业发展要求,2007年,市政府出台《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安庆市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启动新一轮林业改革工作。

  工业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放开搞活取得新进展。大中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得到逐步完善。坚持以“双置换”为主要形式、以民营化为方向,强力推进中小企业改革。大力推进招商引资与企业资产重组。紧紧抓住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机遇,将招商引资工作与企业资产重组紧密结合,开展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市白水泥厂与丹麦阿尔博公司等企业实施资产重组,福建吉港公司收购白鳍豚水泥公司,安簧公司与安达尔汽车厂、曙光集团与化肥厂、向阳化工集团与浙江盾安集团等企业实施资产重组。全力做好破产企业工作,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市化肥厂、造纸厂、皖西水泥厂、光华棉织厂、二棉厂、市化工总厂、玻璃公司等一批企业实施依法破产。市月山铜矿政策性破产,并引进铜陵有色公司参与重组。到2007年,安庆市被列入安徽省“十一五”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规划的218户企业基本完成改制任务。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取得积极进展,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

  2005年,为进一步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第一方阵,加快崛起”的新要求,结合城区区划调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激励城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城区发展的若干规定》。对城区体制机制进行重大调整,以促进市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7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振兴工业经济的若干意见》,拟定了振兴工业的奋斗目标:到“十一五”末,力争工业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5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年增长20%以上。到2007年底,全市推动工业振兴初见成效,重点工业项目——船用柴油机、林浆纸一体化、石化乙苯/苯乙烯等加快建设,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稳步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增301户,总数达916户,增加值增幅达24.8%。

  商贸流通业繁荣发展。以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加入WTO为契机,全市坚持以扩大内需,做大外贸,全力推进流通现代化为中心,一手抓新型流通业建设,积极创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推进大商贸、大物流、大市场建设。光彩大市场、安庆国际汽车城、安庆钢材大市场、青园国际农机五金机电城、集贤综合大市场、港口物流园、“菜篮子”物流园等建设,构建了城乡商品立体交通网。一手抓对外开放,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大力吸引外资,积极促进对外经济合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始终保持年增长12%以上的速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外贸进出口总额取得了飞跃式发展,200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1亿美元,外经劳务营业额806万美元,同比增长23%以上。

  二、改革开放辉煌成就

  (一)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农产品产量猛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2007年,粮食总产达263.83万吨,比1978年增长69%,人均占有粮食432公斤,是1978年的1.5倍以上。棉花10.19万吨、油料23.1万吨、茶叶5614吨、肉类26.19万吨、水产品32.27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4.8倍、7.1倍、4.6倍、4.9倍和35.1倍。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机化水平大幅提高。2007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11万千瓦,较1978年增长4倍,机械耕作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农村沼气从无到有,户用沼气发展到8.4万户,已建成中型沼气工程100多处。农业用电量增长10倍以上,农用化肥施用量增加489%。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幅达13.26%。

  农业结构明显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迅速兴起。产业结构方面,在保持粮油棉的常年产量稳定增产的同时,养殖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养殖业的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比1978年提升30%。此外,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产业也从无到有呈现较好较快发展势头。产品结构方面,逐步向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转变,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种植业初步形成了圩畈丘陵粮饲作物经济带、沿江洲圩棉花油菜蔬菜经济带、山区茶桑果与生态农业经济带;畜牧业初步建成太、桐、枞、怀等县的生猪、家禽养殖基地;渔业初步建成黄湖、白荡湖、石塘湖等9个名优产品养殖基地。其中,水产、棉花、茶叶、油菜等主导产业被列入国家优势产业带区域布局规划。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600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27家、市级1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营销收入110.5亿元,年利税8.6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38万多户农户,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农业科技进步取得重大成效,农产品优质率大幅提高。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一大批农业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被推广应用。仅“十五”期间,全市每年都推广新品种10余个,共推广先进适用技术25项,面积达820万亩,有3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农业标准化、品牌化的逐步推进,使农产品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全市制定了4个农业地方标准、18个省级地方标准,应用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280多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认证产品发展到90多个,形成了一批有一定知名度(“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安徽名牌农产品”)和市场占有率的农产品品牌。

  (二)工业经济奋力崛起

  改革开放30年来,安庆市逐步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产业体系。截至2007年底,经济总量超过10亿元的行业达15个,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85.4%。其中,石油化工和化学工业、纺织服装、机械、农副产品深加工、建材、电力、医药等主导产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全市实现工业产值608亿元,是1978年的67.6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16户,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9.22亿元,是1978年的18倍;实现利税48.1亿元,是1978年的136.8倍。全部工业增加值207.64亿元,是1978年的135.4倍。

  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已成为安庆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三大产业在全社会GDP比重排序由1978年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格局排序,到1995年后变为第二、第三、第一产业格局排序。2007年工业经济占全社会GDP的比重达到42%。

  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技术研发能力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全市主要行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比重为50%,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为25%。已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48个、省级以上名牌50余个,其中中国名牌6个。

  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全市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403家,进出口总额3.71亿美元,是1990年290万美元的127.8倍。

  工业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了积极变化,新型工业化进程步伐加快。通过重点发展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工业园区,工业发展由分散变为向园区集中,实现了工业聚集发展。2007年全市12家省级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值196.7亿元,上缴税收9.54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2亿元。通过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注重环保,节能和节约资源,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万元GDP能耗稳步下降。

  非国有工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到2007年底,全市各类企业21715户,其中私营企业10200户,注册资本130亿元,外资企业418户,注册资本400亿元。各类企业中中小企业7372户,实现增加值169.7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1.7%,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41.3%,非公经济占工业总产值80%以上,成为安庆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商贸流通业成就瞩目

  商贸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贡献显著。1978年至2007年,安庆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2亿元增至198.07亿元,增长47倍,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总量保持全省第二名;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由2.63亿元增至203.44亿元,增长87.62倍。住宿餐饮快速发展,星级酒店从无到有,目前全市四星酒店3个。社区商业、“双进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稳步推进,成为安庆市城乡内贸流通业发展的新亮点;连锁经营、总经销、总代理及各类专业市场、综合市场蓬勃发展,商贸流通及服务业领域进一步拓展。

  现代流通体系建立,商贸物流中心框架逐步形成。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总经销、总代理为代表的现代营销方式发展迅速,安庆市紧紧围绕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建设这一战略目标,不断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及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现代商业设施建设明显加快,金华联超市、新百百货、世纪华联、肯德基、麦当劳、光彩大市场、安庆国际汽车城、安庆钢材大市场、青园农机大市场、港口物流园等各类大型超市连锁、现代商场以及专业市场物流园区为代表的现代流通体系初步建立。1998年—2004年间分4期投资14亿元建设的安庆光彩大市场,建筑面积达155万平方米,2007年经营额超170亿元,安置就职人员4万多人,成为全国十大工业品市场之一。

  口岸建设日新月异,商品物流迅猛发展。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轮外贸运输一类口岸的安庆港,到2007年港区内建有各类码头71座、泊位83个,年吞吐量达3000万吨。目前在建的港口物流园项目,预计总投资25亿元,建成后运转能力增加30倍。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经济外向度稳步提升。1978年安庆市的出口供货总值只有2781万元,到2007年底,剔除石化,海螺水泥两大支柱企业外,实现进出口总额3.7亿美元,其总值列全省前7位。市场结构多元化,对非洲、中东、东欧、东盟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取得新进展,出口额达1.51亿美元,占全市出口额的52.82%。

  有效利用外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安庆市利用外资从零开始,快速增长。到2007年底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77亿美元,其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86亿美元,外商其他投资8687万美元。

  劳务输出快速增长,对外合作纵深展开。改革开放30年来,安庆对外经济合作从无到有,继而快速发展,再到纵深展开,呈现兴旺发展之势。共接受无偿外援资金、项目约折合人民币2500万元,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截至2008年6月,全市有12家企业对外投资887.6万美元。派出对外劳务人员10160人,创收18亿元人民币。

  (四)城市建设飞速发展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道路网建设不断加快。改革开放前,安庆市城市面貌陈旧,道路狭窄,交通拥挤。经过30年的建设,安庆市面貌焕然一新。200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到2007年,安庆市建成区面积68.1平方公里,比1977年增加55.3平方公里;完成市政固定资产投资14.76亿元,是1977年的273.28倍;城区人口增加到73.04万人,比1977年增加33.24万人。市区道路总长410公里,是1977年的11.59倍。

  住宅建设不断更新,园林绿化更显特色。改革开放30年来,安庆市不断对老城区房屋进行维修、拆危、新建。其中市红旗小区一期、太湖县晋湖山庄、枞阳县狮峰山小区一期在1996年被列入安徽省安居工程422项目计划。2000年以后,安庆市房地产开发每年投入持续在20亿元以上,2007年达43亿元。一大批户型合理、景观优美、配套设施完善,适宜人居的小区建成并成为城市建设的亮点。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现在城区除3座市级公园和1座厂办公园外,还建成132平方公里的大龙山国家森林公园、21.7公顷的独秀公园,建成总面积达174.31公顷的长江防护林和卫生防护林带。到2007年底,城市建成绿地总面积2424公顷,绿化覆盖率38.42%,绿地率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63平方米。

  城市公用事业发展迅速,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区交通便利,有286辆公共汽车、1700余辆“的士”,近3.5万人用上了管道煤气,50.23万人使用液化气,开发区部分用户率先使用了管道天燃气。自来水供水管网总长771.2公里,城区用水人口52.7万人,用水普及率达93.69%。到2007年底,安庆市有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个,全国重点镇11个,省中心建制镇20个,省重点中心镇7个。小城镇道路总长1541公里,面积1580万平方米,排水管道873公里,路灯23071盏。

  (五)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后,安庆市迅速开展新农村建设。市政府制定并出台《关于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万户改貌”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安庆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2006—2017)》。全市确定13个乡镇和120个村纳入全省“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到2007年底,在完成编制全市示范村镇的村庄布点规划和建设规划的基础上,非示范村镇的新农村建设也有步骤的展开。

  促进了生产发展。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安庆市通过全力实施种植业“提升”行动和农机富民工程、推进养殖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扶持带动作用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等多种措施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到2007年底,全市推广种植水稻优质品种面积达到388.3万亩,农机购置补贴1774.7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11万千瓦。建成畜禽养殖小区70个,规模养殖比重达35%,处于全省领先位次。建成国家级渔业标准化生产养殖示范区4家、省级8家、市级17家。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经商务部批准,在全市8县(市)3区和24家企业中进行试点建设,建成标准连锁经营农家店880家。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建设,实现520个建制村通水泥(油)路,浇铸村村通水泥(油)路2362公里,县乡公路得到改造。建设农村客运站项目26个,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工程,建成省级生态示范村148个,425户农户被命名为生态示范户。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全市19个申报国家投资开发整理项目获批准,争取资金3.66亿元。大力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安庆广播电台有效信号基本覆盖所辖县(市)及池州、铜陵、巢湖等周边地区,全市电视网络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5.36%。

  乡风文明和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加强。试点村镇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建设为载体,开展“文明村”、“文明户”等评比活动,引导农民树立新风,破除陋习,远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试点村镇重点建设文化、社会服务基础设施,让更多的农村居民分享现代化的文明成果。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村民理事会由村干部和威望高、号召力强的党员、群众组成,村民理事会成立后,制定理事会章程,就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事项民主议事、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在生产发展、工程建设监督、乡风文明建设上起到了党群、干群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六)交通发展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30年来,安庆改变了交通落后面貌,从单一的公路运输发展到铁道、航空运输,并建立了现代化集装箱港区,交通发展跃上新的征程。30年来全市交通建设投资186亿元,是改革开放前29年的62倍。到2007年底,公路总里程14909公里,与1978年相比为325%,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为支干,农村公路为网络的公路运输体系。高界高速、合安高速、合铜黄高速安庆段、济广高速六潜段及3条国道、9条省道在安庆土地上纵横交错。安庆长江大桥的建成,实现了安庆人的百年梦想。铁路总长210公里。安庆民航自开通运营以来,先后开通安庆至北京、广州、上海、厦门、温州等航线。2007年安庆市港口货运量1242万吨,与1978年相比有了巨大的增长。

  (七)水利设施日趋牢固

  安庆是一个洪涝旱灾频发、并发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安庆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先后开工建设了同马、安广、枞阳三大江堤除险加固、沿江排涝泵站、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农村饮水安全、水土保持工程等一系列重点水利工程,累计完成工程投资31.4亿元,完成土方8015万立方米、石方447.8万立方米、混凝土92.6万立方米,形成了比较稳固的防洪排涝体系。

  (八)旅游业迅速发展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安庆旅游业从零起步,依托山水文化资源,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改革开放30年来,安庆市累计接待游客60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0多亿元。特别是“十五”期间,安庆市累计接待游客3192.64万人次,其中,境外旅游者4.2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8.4亿元,年均递增21.67%。旅游景点遍布全境,除天柱山、花亭湖等品牌观光游外,妙道山、鹞落坪等休闲度假旅游,市区人文山水体验游,潜水、天仙河飘流,水吼攀崖等体育健身游,农家乐旅游等也广泛兴起。

  (九)科教文卫体事业不断进步

  安庆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不断进步。到2007年,安庆市拥有初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70371人(不含民营企业),全年用于科技活动经费4.6亿元,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55项;共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17项(当年5项),省级项目260项(当年27项),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6家(产品42项);到2007年底,安庆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到900家,取得工贸总收入72亿元。自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安庆专利获得授权的有1138件,其中发明专利62件。

  通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安庆市教育事业持续发展,享有“教育之乡”的美称。到2007年,全市普通高校从1978年的1所增加到3所,在校学生从449人增加到2.31万人。各类中等技术学校(含中等师范学校)在校生从2155人增加到9.45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人数从26.8万人增加到49.2万人,小学在校生现为46.2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8%。

  到2007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4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调频转播发射台100座,电视转播发射台53座。全市有线电视用户43.27万户。全年出版报纸3种,总印数2563.9万份,期刊(杂志)4种。

  到2007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1298个、床位15750张、卫生技术人员15980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民达416.7万。全市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共获金牌47枚、银牌39枚、铜牌41枚。

  (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安庆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07年,安庆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10元,是1980年的2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3502元,是1980年的53倍。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4.2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25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95年的23.56平方米增加到2006年的34.4平方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978年的3310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405.21亿元。

  (十一)社会保障不断加强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步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类社会保险从无到有。到2007年底,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6.7万人,参加基本失业保险人数为29.95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4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不含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人员)为34.16万人。共有25.72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