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庆风俗民情
   
生产生活习俗 
   安庆历史上农牧渔业生产较为发达,生产、生活习俗更多的体现了农耕文明的特色。比如在农事生产中总结出大量的诸如《花事谣》、《九九歌》和浸种、插秧、渔猎的农谚熟语,同时形成了与此相关的习俗。
安庆各县农村都有留稻种的习俗,桐、怀、潜称为“稻捂子”,太、宿、望称为“窝种袋”。插田第一天称为“开秧门”,要吃“催秧酒”,烧纸放炮 “祭稻神”;结束的那天要 “关秧门”。随着时代的变迁,“祭稻神”习俗基本消失。
安庆渔民、船民祭拜“河神”。安庆渔民有春禁冬捕的习惯,春禁后第一次张网捕鱼要择吉日,捕鱼前都要烧香放爆祭奠“河神”,捕事完毕也要斋戒拈香酬谢“河神”。行船人在新年生意开张的第一趟航运时要鸣放爆竹请河神保佑。
渔民和船民禁忌较多,如忌说与“帆”、“蓬”、“翻”、“沉”等谐音的字;忌女性自船头踩过等。
    民以食为天,安庆风味独特的点心小吃有江毛水饺、韦家巷汤圆、肖家桥油酥饼、墨子酥等,至今仍在生产的安庆地方名土特产的百年老店有胡玉美、麦陇香、柏兆记等。当今安庆的饮食习惯与全国各地逐渐趋同,各地风味在安庆都有体现。居住习惯上,安庆人“重本土”的习俗仍然浓厚,乔迁新居被当成是大事,要准备“青竹”,系“红绳”。
安庆人生产生活习俗中,农耕文化意识强烈,偏于保守,以土地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从好的方面看,安庆人民热爱家乡,醇厚质朴,为人仗义热情;不好的方面看,思想禁锢较多,开拓意识淡薄,每到社会大变革时期,总是虎头蛇尾,缺乏韧性。为此须从改变迷信愚昧的生产生活习俗入手,进而改革生产方式,逐步树立新理念,改变保守持重的旧思想,打破藩篱,跳出“自我禁锢”的圈子。
 

 
婚丧习俗  
旧时,安庆地区婚丧嫁娶重礼遵仪,礼俗繁琐。建国后移风易俗,但婚俗中的陋习仍未完全根除。
▲婚礼。旧时主要有相亲、定亲、送日子、过礼和迎娶等五种仪式。婚姻注重门当户对,首为书香门第,次为宦官之家。迎娶之前,男方择定吉日,备好喜帖、彩礼送至女方。结婚当日,男方至女方家迎娶新娘到夫家后行拜堂仪式。如今多为自由恋爱,旧式婚嫁习俗逐渐简化,一般有定婚、过礼、举办婚礼、设喜宴待客等程序。但是婚礼铺张浪费的现象极为普遍,民众中存在盲目攀比心理。受“结婚三天无大小”习俗影响,闹洞房中有很多陋习,对新人极不尊重。
丧仪。安庆丧葬礼俗主要有送老、吊丧、入殓、出丧、安葬、荫七等仪式。如今,火葬已被城镇市民接受,但农村中棺葬、土葬依然盛行,多数老人生前即为自己置办棺木,“厝柩”习俗也长期沿袭。安庆视高龄长辈故世为“白喜事”,迷信墓葬影响子孙福祉,所以丧事操办奢侈,流行请道士做法事超度;喜修宽大墓地,占用大量青山。
 

 
祭祀习俗  
长期以来,安庆地区小农经济处于统治地位,迷信保守。民众习俗中神灵信仰、各类禁忌、自然和历史人物崇拜等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发生了变化,有的依然被保存下来。
先人祭祀 安庆人对死者祭祀较为看重,祭祀主要集中于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腊月4个时间。清明祭祀必至先人墓地燃鞭、焚香、叩头、扫墓祭奠,安庆清明祭扫一般在社日前后至清明日后的7日内,有“新坟不过社”的讲究。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和十月十五,民间称“鬼节”,是日晚,家家在门外烧纸钱、冥衣、叩头祭拜。岁末年终的腊月要上“腊坟”,也需到先人墓地焚香、烧纸叩头祭拜。
▲神灵拜  旧时安庆民间各种祭祀日名目繁多,有农历正月初五的祭财神赵公明、农历二月初二和八月初二土地、六月二十三祭火神祝融等,这些习俗基本消亡。如今,对神灵祭祀主要留存于春节等节日里。腊月二十四日为送灶神,晚餐前要烧纸祭拜;三十晚要燃鞭烧纸接祖;正月十五晚也要焚香叩拜,为祖先饯行,名为“送祖”。
安庆人祭拜的形式均为燃鞭烧纸焚香。每至祭祀日,大量集中燃放的鞭炮致使环境污染严重,虽早就明令禁止,但由来已久的陋习一时仍难消除,提倡文明祭祀极为重要。
 

 
节庆习俗  
安庆最注重的是端午、中秋和春节3个节日。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家家除食用粽子外,正午前须在门上挂艾禾、菖蒲,意为驱虫辟邪。八月十五日仲秋节,合家团圆,赏月吃月饼。春节自腊月二十四日的小年开始,亲朋好友相互拜访宴请,互致祝福,老少亲朋一起娱乐游戏,一直要热闹到正月十五前后。
宴请成为节日中的重要内容,安庆人待客热情,接待宴请中,铺张浪费现象严重,应在民众中倡导勤俭节约、合理饮食,逐步引导民众树立健康餐饮的新观念。
安庆社会上,迷信陋习流行较广。小孩出世要看相、算命以预测一生贵贱,男女议婚要批八字、看五行,久病、遗物要进行占卜等等,公园或街道偏僻处常有替人看手相者,寺庙也公开为游人求签。多数人对迷信的态度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希望通过问卜消灾避祸,一些人或机构还借机敛财,欺骗民众。比如某些寺庙吸引民众树“灵牌”,做“法事”,动辄数千上万。民间祭祀形式中陋习多,浪费奢侈严重,迷信思想浓重,均当予以逐步革除。